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两种熏蒸剂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33页
    1.1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主要熏蒸剂第15-18页
        1.1.1 氯化苦第15-16页
        1.1.2 1,3-二氯丙烯第16页
        1.1.3 异硫氰酸甲酯产生物第16-17页
        1.1.4 二甲基二硫第17页
        1.1.5 其他的一些替代技术第17-18页
    1.2 土壤微生物对于农业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第18-19页
    1.3 土壤氮循环和相关微生物第19-24页
        1.3.1 土壤氮循环第19-20页
        1.3.2 氮循环微生物群体第20-24页
    1.4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手段第24-29页
        1.4.1 定量方法第24-25页
        1.4.2 定性方法第25-26页
        1.4.3 宏基因组学第26-29页
    1.5 熏蒸剂环境评估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第29-31页
        1.5.1 传统方法以及分子生态学方法的应用第31页
        1.5.2 宏基因组学的应用第31页
    1.6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31-33页
        1.6.1 论文研究内容第31-32页
        1.6.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2-33页
第二章 氯化苦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33-4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3-37页
        2.1.1 土壤准备和微宇宙的设置第33-34页
        2.1.2 DNA的提取第34页
        2.1.3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4-35页
        2.1.4 扩增子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第35-37页
        2.1.5 数据分析第37页
    2.2 实验结果第37-46页
        2.2.1 涉及到氮循环的关键酶编码基因的定量第37-40页
        2.2.2 氯化苦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第40-41页
        2.2.3 氯化苦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和优势细菌种群的变化第41-46页
    2.3 小结与讨论第46-49页
第三章 威百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49-6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0-55页
        3.1.1 供试土壤的准备第50页
        3.1.2 微宇宙的设置以及取样设计第50页
        3.1.3 土壤中异硫氰酸甲酯浓度的测定第50-51页
        3.1.4 土壤生化参数的测定第51页
        3.1.5 核酸的提取第51-52页
        3.1.6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52-53页
        3.1.7 16S rRNA的高通量测序和测序结果的分析第53-55页
        3.1.8 数据分析第55页
    3.2 实验结果第55-62页
        3.2.1 土壤中异硫氰酸甲酯的浓度第55页
        3.2.2 SIR,MBN,无机氮浓度第55-56页
        3.2.3 细菌、真菌群体,以及涉及氮循环过程的关键酶的编码基因的表达的定量第56-58页
        3.2.4 威百亩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第58-60页
        3.2.5 威百亩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第60-62页
        3.2.6 威百亩熏蒸之后土壤中优势细菌种群的变化第62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62-66页
第四章 氯化苦对盆栽黄瓜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66-7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6-68页
        4.1.1 试验土壤的准备第66页
        4.1.2 土壤的熏蒸和盆栽的设计第66-67页
        4.1.3 取样,生理生化性质的测定第67页
        4.1.4 16S rRNA的测序和测序数据的分析第67-68页
    4.2 实验结果第68-74页
        4.2.1 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第68-69页
        4.2.3 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69-74页
    4.3 小结与讨论第74-76页
第五章 多年氯化苦熏蒸历史和无熏蒸历史的草莓地之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差异第76-8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6-78页
        5.1.1 采集土壤样本第76-77页
        5.1.2 DNA的提取第77页
        5.1.3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77页
        5.1.4 细菌 16S和真菌ITS1区域文库构建及测序第77-78页
        5.1.5 测序结果的处理第78页
        5.1.6 数据分析第78页
    5.2 实验结果第78-86页
        5.2.1 荧光定量PCR第78-79页
        5.2.2 细菌群落结构的分析第79-83页
        5.2.3 真菌群落结构分析第83-86页
    5.3 小结与讨论第86-89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89-92页
    6.1 研究结论第89-90页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90页
    6.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工作设想第90-92页
        6.3.1 存在的问题第90-91页
        6.3.2 未来工作设想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作者简历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饲粮纤维素水平对生长猪氨基酸和磷的标准消化率评定的影响
下一篇:农村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及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