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买卖合同中物之瑕疵担保责任的定位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导论 | 第7-9页 |
1.1 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7页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7-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2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2.1 历史发展进程 | 第9页 |
2.2 从中产生的问题 | 第9-11页 |
3 我国物之瑕疵担保责任定位的法理分析 | 第11-18页 |
3.1 我国关于物之瑕疵担保责任定位的理论分歧 | 第11-12页 |
3.2 我国关于物之瑕疵担保责任定位的法律解析 | 第12-14页 |
3.2.1 立法发展变迁与原因分析 | 第12-13页 |
3.2.2 我国现今立法状况的评述 | 第13-14页 |
3.3 我国物之瑕疵担保责任定位的司法实践评析 | 第14页 |
3.4 我国物之瑕疵担保责任最终归宿的论证 | 第14-18页 |
3.4.1 域外立法与实践经验的借鉴与引导 | 第14-15页 |
3.4.2 我国理论、立法与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 | 第15-18页 |
4 我国物之瑕疵担保责任的修缮路径 | 第18-33页 |
4.1 瑕疵认定方式的合理化 | 第18-19页 |
4.1.1 我国法律规定与实践经验 | 第18页 |
4.1.2 立法与现实的落差 | 第18-19页 |
4.1.3 域外经验的借鉴与改良 | 第19页 |
4.2 物之瑕疵范围的扩大化 | 第19-21页 |
4.2.1 轻微瑕疵 | 第19-20页 |
4.2.2 数量瑕疵 | 第20页 |
4.2.3 种类物与特定物瑕疵 | 第20-21页 |
4.2.4 其他种类的瑕疵 | 第21页 |
4.3 检验通知义务的缩减化 | 第21-24页 |
4.3.1 理论的基础 | 第21-22页 |
4.3.2 实践的佐证 | 第22-23页 |
4.3.3 差别分析论证 | 第23-24页 |
4.3.4 论证的结论及意义 | 第24页 |
4.4 “明知失权”原则的限制化 | 第24-29页 |
4.4.1 论证的目的性 | 第24-26页 |
4.4.2 论证的可能性 | 第26-28页 |
4.4.3 论证的重要性 | 第28-29页 |
4.5 救济方式的法定化与层次化 | 第29-33页 |
4.5.1 多项互为并列的救济权利 | 第29-31页 |
4.5.2 各项救济权利的适用次序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