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3.1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概念研究 | 第8-9页 |
1.3.2 关于社交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第9页 |
1.3.3 关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研究 | 第9-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1.5.1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 第11页 |
1.5.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 第11-12页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方式的优势和不足 | 第12-15页 |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方式的优势 | 第12-13页 |
2.1.1 社交媒体传播信息易被师生接纳吸收 | 第12页 |
2.1.2 开放互动传播路径有助信息交流反馈 | 第12页 |
2.1.3 交流分享传播机制大大提高传播效率 | 第12-13页 |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方式的不足 | 第13-15页 |
2.2.1 监管不力容易导致负面信息泛滥 | 第13页 |
2.2.2 隐匿特性可能诱发不良情绪扩散 | 第13页 |
2.2.3 技术落后直接带来意识形态风险 | 第13页 |
2.2.4 虚拟交往间接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 第13-14页 |
2.2.5 碎片内容长远削弱学生深层思维 | 第14-15页 |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方式现状调查 | 第15-33页 |
3.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第15页 |
3.2 调查问卷的意义与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3.2.1 调查问卷的意义 | 第15页 |
3.2.2 调查问卷的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第16-30页 |
3.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社交媒体传播方式 | 第16-17页 |
3.3.2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方式的使用情况 | 第17-19页 |
3.3.3 差异性与相关性分析 | 第19-30页 |
3.4 调查问卷的结论与讨论 | 第30-33页 |
4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交媒体传播模式的路径 | 第33-47页 |
4.1 前提:实施社交媒体整合战略 | 第33-34页 |
4.1.1 利用媒体链接整合补充信息 | 第33页 |
4.1.2 根据传播内容选择特有媒体 | 第33-34页 |
4.1.3 整合新旧媒体实现优势互补 | 第34页 |
4.2 基础:建立师生平等“互播”模式 | 第34-38页 |
4.2.1 提高思政教育者选择和引导能力 | 第34-36页 |
4.2.2 培育大学生“意见领袖”和社交关系 | 第36-38页 |
4.3 重点:传播“寓教于乐”分级内容 | 第38-44页 |
4.3.1 艺术化传播意图 | 第38页 |
4.3.2 扩散式传播信息 | 第38-39页 |
4.3.3 分年级传播内容 | 第39-44页 |
4.4 关键:提升社交媒体传播效果 | 第44-47页 |
4.4.1 充实内容延长传播周期 | 第44页 |
4.4.2 社会联动形成传播合力 | 第44页 |
4.4.3 联系生活扩大传播影响 | 第44-45页 |
4.4.4 加强面谈弥补传播缺陷 | 第45页 |
4.4.5 提高素养增强传播能力 | 第45页 |
4.4.6 规范行为优化传播环境 | 第45-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