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背景介绍 | 第11-20页 |
1.1 程序性细胞死亡 | 第11页 |
1.2 细胞坏死信号通路 | 第11-13页 |
1.3 细胞凋亡信号通路 | 第13-14页 |
1.4 细胞坏死与疾病 | 第14-17页 |
1.4.1 细胞坏死与非感染疾病 | 第14-16页 |
1.4.2 细胞坏死与感染类疾病 | 第16-17页 |
1.5 细胞坏死的药理学抑制剂 | 第17-19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抗细胞坏死小分子抑制剂筛选 | 第20-29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3.1 Cell Titer-Glo细胞活性检测方法 | 第21页 |
2.3.2 筛选方法建立 | 第21-23页 |
2.3.3 苗头化合物分类分析 | 第23页 |
2.3.4 基于筛选库的衍生物分析 | 第23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3-28页 |
2.4.1 基于Tanlmoto分数的化合物分类 | 第23-24页 |
2.4.2 基于化合物结构相似性的分类 | 第24-26页 |
2.4.3 苗头化合物筛选库内衍生物活性比较 | 第26-28页 |
2.5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苗头化合物初步验证及研究对象的确立 | 第29-4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3.2.1 细胞系及培养基 | 第29-30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3.3.1 化合物梯度浓度实验 | 第30页 |
3.3.2 凋亡坏死交叉比较实验 | 第30-32页 |
3.3.3 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坏死信号分步检测 | 第32-33页 |
3.3.4 CytoTox-ONE膜完整性检测方法 | 第33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3-44页 |
3.4.1 不同梯度浓度下苗头化合物的抗坏死活性 | 第33-36页 |
3.4.2 苗头化合物在不同细胞死亡方式下的活性比较 | 第36-40页 |
3.4.3 RIPK3及MLKL磷酸化检测判断化合物上下游关系 | 第40-44页 |
3.5 抗细胞坏死机理研究实验对象的确定 | 第44-45页 |
3.6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细胞坏死下游激活系统构建 | 第47-58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4.2.1 细胞系及培养基 | 第47-48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4.3.1 蛋白可诱导聚合系统 | 第48-50页 |
4.3.2 细胞转染 | 第50页 |
4.3.3 细胞系筛选 | 第50页 |
4.3.4 细胞存活实验 | 第50页 |
4.3.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50-51页 |
4.3.6 基因敲减实验(RNA Inteference) | 第51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1-56页 |
4.4.1 mRIPK3寡聚化细胞坏死系统 | 第51-53页 |
4.4.2 hRIPK3寡聚化细胞坏死系统 | 第53-54页 |
4.4.3 hMLKL寡聚化细胞坏死系统 | 第54-56页 |
4.5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化合物C236N12抑制细胞坏死的分子机理 | 第58-78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5.2.1 细胞系及培养基 | 第58-59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5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9-63页 |
5.3.1 细胞存活实验 | 第59-60页 |
5.3.2 体外激酶实验 | 第60页 |
5.3.3 Non-reducing和Reducing蛋白免疫印迹 | 第60页 |
5.3.4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MLKL重组蛋白 | 第60-61页 |
5.3.5 Botin-NSA免疫沉淀 | 第61页 |
5.3.6 ABPP和BTC-ABPP方法 | 第61-62页 |
5.3.7 化合物C236N12相关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62-63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63-75页 |
5.4.1 化学合成Biotin-C236N12 | 第63-64页 |
5.4.2 C236N12不是TNFR-1的抑制剂 | 第64-65页 |
5.4.3 C236N12不是RIPK3的激酶抑制剂 | 第65-66页 |
5.4.4 C236N12不是RIPK1的激酶抑制剂 | 第66-67页 |
5.4.5 C236N12对TS诱导的细胞凋亡有一定抑制作用 | 第67-68页 |
5.4.6 C236N12不是FADD的抑制剂 | 第68-69页 |
5.4.7 C236N12在不同细胞中的抗细胞坏死活性 | 第69-70页 |
5.4.8 C236N12可抑制MLKL聚合化诱导的细胞坏死 | 第70-71页 |
5.4.9 C236N12靶向作用于MLKL第86位半胱氨酸 | 第71-73页 |
5.4.10 化学生物学方法鉴定C236N12靶标蛋白 | 第73-75页 |
5.5 讨论 | 第75-78页 |
第六章 化合物S37J14抑制细胞坏死的分子机理 | 第78-86页 |
6.1 引言 | 第78页 |
6.2 实验材料 | 第78-79页 |
6.2.1 细胞系及培养基 | 第78-79页 |
6.2.2 主要试剂 | 第79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6.3.1 细胞存活实验 | 第79页 |
6.3.2 相分离实验 | 第79-80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80-84页 |
6.4.1 S37J14在不同细胞中的抗坏死活性 | 第80-81页 |
6.4.2 S37J14抑制细胞坏死但不影响MLKL磷酸化 | 第81页 |
6.4.3 S37J14阻断磷酸化的MLKL向membrane fraction的转移 | 第81-82页 |
6.4.4 S37J14可抑制MLKL聚合诱导的细胞坏死 | 第82页 |
6.4.5 S37J14靶向作用于MLKL第86位半胱氨酸 | 第82-84页 |
6.5 讨论 | 第84-86页 |
第七章 基于其他筛选方法的抑制剂筛选情况 | 第86-100页 |
7.1 引言 | 第86页 |
7.2 实验材料 | 第86-87页 |
7.2.1 细胞系及培养基 | 第86-87页 |
7.2.2 主要试剂 | 第87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87-90页 |
7.3.1 mRIPK3聚合化诱导细胞坏死筛选方法 | 第87页 |
7.3.2 检测细胞膜完整性筛选方法 | 第87-88页 |
7.3.3 热漂移检测(Thermal shift assay)筛选方法 | 第88-90页 |
7.4 实验结果 | 第90-98页 |
7.4.1 mRIPK3聚合筛选结果 | 第90-92页 |
7.4.2 细胞膜破损筛选结果 | 第92-93页 |
7.4.3 热漂移(Thermal shift)筛选结果 | 第93-98页 |
7.5 讨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附录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