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交通建筑绿色设计与评估发展现状 | 第11-24页 |
1.2.1 绿色建筑的发展 | 第11-14页 |
1.2.2 绿色建筑评估方法的发展 | 第14-24页 |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 第24-25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交通建筑绿色设计 | 第26-41页 |
2.1 交通建筑绿色设计的内涵 | 第26-27页 |
2.1.1 绿色建筑设计的一般性内涵 | 第26-27页 |
2.1.2 交通建筑绿色设计的特定性内涵 | 第27页 |
2.2 交通建筑绿色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 第27-30页 |
2.2.1 交通建筑绿色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7-29页 |
2.2.2 交通建筑绿色设计的要求 | 第29-30页 |
2.3 交通建筑绿色设计的关键内容 | 第30-41页 |
2.3.1 交通组织方面的绿色设计关键内容 | 第30-31页 |
2.3.2 节地与室外环境方面的绿色设计关键内容 | 第31-34页 |
2.3.3 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的绿色设计关键内容 | 第34-36页 |
2.3.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绿色设计关键内容 | 第36-37页 |
2.3.5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的绿色设计关键内容 | 第37-38页 |
2.3.6 提升室内环境质量方面的绿色设计关键内容 | 第38-39页 |
2.3.7 加强施工管理方面的绿色设计关键内容 | 第39-40页 |
2.3.8 加强运营管理方面的绿色设计关键内容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交通建筑绿色设计评估方法 | 第41-50页 |
3.1 交通建筑绿色设计评估的基本原则 | 第41-42页 |
3.2 交通建筑绿色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44页 |
3.3 交通建筑绿色设计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44-50页 |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45-48页 |
3.3.2 评价矩阵与评价集的确定 | 第48页 |
3.3.3 构造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交通建筑绿色设计及评估案例 | 第50-63页 |
4.1 杭州东站交通枢纽介绍 | 第50页 |
4.2 杭州东站交通枢纽绿色设计 | 第50-56页 |
4.2.1 交通组织方面的绿色设计 | 第50-53页 |
4.2.2 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绿色设计 | 第53-54页 |
4.2.3 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绿色设计 | 第54-55页 |
4.2.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绿色设计 | 第55页 |
4.2.5 节材与材料利用的绿色设计 | 第55页 |
4.2.6 提升室内环境质量的绿色设计 | 第55-56页 |
4.3 杭州东站绿色设计评估 | 第56-60页 |
4.3.1 确定指标权重 | 第56-58页 |
4.3.2 确定评价矩阵与评价集 | 第58-59页 |
4.3.3 二级指标评估结果计算 | 第59-60页 |
4.3.4 一级指标评估结果计算 | 第60页 |
4.3.5 评价结果量化 | 第60页 |
4.4 基于常规方法评估杭州东站交通枢纽绿色设计 | 第60-62页 |
4.5 对评估结果的分析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页 |
5.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