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基于化学信息学的抗心衰相关药物筛选和作用机制探讨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缩略词表第17-1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8-30页
    一、心衰疾病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二、化学信息学的定义和研究进展第19-25页
    三、基于化学信息学的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25-29页
    四、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29-30页
        (一)本研究的内容第29页
        (二)本研究的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虚拟筛选靶向肿瘤坏死因子-α 的小分子拮抗剂第30-46页
    一、引言第30-33页
    二、实验部分第33-35页
        (一)准备配体第33页
        (二)肿瘤坏死因子-α 与配体的分子对接研究第33页
        (三)肿瘤坏死因子-α 拮抗剂的药效团筛选第33-34页
        (四)分子对接虚拟筛选肿瘤坏死因子-α 拮抗剂第34页
        (五)将肿瘤坏死因子-α 固定于传感器表面第34页
        (六)表面等离子共振筛选和亲和分析第34页
        (七)测试化合物抗肿瘤坏死因子-α 诱导的L929细胞毒性第34-35页
        (八)毒性预测第35页
    三、结果和讨论第35-45页
        (一)所有已知肿瘤坏死因子-α 抑制剂的结构分析第35页
        (二)基于药效团模型的虚拟筛选第35-36页
        (三)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第36页
        (四)虚拟筛选得到的新颖的肿瘤坏死因子-α 结合配体第36-39页
        (五)目标化合物对肿瘤坏死因子-α 介导的L929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第39-41页
        (六)T1和肿瘤坏死因子-α 的结合模式第41-42页
        (七)目标化合物的毒性预测第42-45页
    四、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相结合的四逆汤抗阿霉素诱导心衰作用研究第46-70页
    一、引言第46-48页
    二、实验部分第48-51页
        (一)材料与试剂第48页
        (二)构建四逆汤各组方药材有效部位化学成分数据库第48页
        (三)四逆汤的制备及单个药材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第48-49页
        (四)动物实验第49页
        (五)样品前处理、GC/LC-MS分析和数据前处理第49页
        (六)GC/LC-MS方法的验证第49-50页
        (七)多变量统计分析第50页
        (八)分子对接和网络分析第50-51页
        (九)验证潜在的成分-靶标对第51页
    三、结果和讨论第51-69页
        (一)药理测试第51-53页
            1、血清CK和LDH激酶的测定第51-52页
            2、组织病理切片第52-53页
        (二)代谢组学研究第53-64页
            1、GC/LC-MS数据的多变量统计分析第53-54页
            2、鉴别心衰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及它们的功能第54-59页
            3、四逆汤和TAGFS的代谢组学研究第59-63页
            4、TAG、TAFS、TA、TG和TFS的代谢组学研究第63-64页
        (三)网络药理学研究第64-67页
        (四)整合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第67-69页
    四、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网络分析方法的构建及其在四逆汤活性成分靶标鉴别方面的应用第70-98页
    一、引言第70-71页
    二、实验部分第71-78页
        (一)分析四逆汤中化学成分的吸收和代谢第71-72页
        (二)构建四逆汤抗心衰活性成分数据库第72-75页
        (三)化学空间映射与分析第75页
        (四)靶标鉴别第75-76页
        (五)生物标志物的通路富集分析和网络的构建第76页
        (六)网络分析第76页
        (七)实验验证第76-78页
            1、测试化合物抗肿瘤坏死因子-α 诱导的L929细胞毒性第77页
            2、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第77页
            3、测试化合物抗阿霉素诱导的H9C2细胞毒性第77页
            4、统计分析第77-78页
    三、结果第78-96页
        (一)四逆汤活性成分吸收和代谢方面配伍的合理性第78-80页
        (二)四逆汤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分布与分析第80-82页
        (三)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药理机制第82-88页
        (四)靶标蛋白-疾病网络的构建和分析第88页
        (五)网络分析用于四逆汤活性成分的靶标鉴别第88-90页
        (六)活性成分-靶标对的实验验证第90-96页
            1、四逆汤活性成分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 介导的L929细胞毒性第91-93页
            2、四逆汤活性成分与肿瘤坏死因子-α 的直接结合第93-94页
            3、四逆汤活性成分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第94-96页
    四、讨论第96-97页
    五、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五章 HF-NetPharm: 心衰相关中草药网络药理平台第98-123页
    一、引言第98-101页
    二、实验部分第101-103页
        (一)数据库基础结构第101页
        (二)数据的搜集第101页
        (三)网页界面第101页
        (四)化学信息学工具第101-102页
        (五)有用的链接第102页
        (六)用于实验验证的化合物和试剂第102页
        (七)细胞水平测试山奈酚对肿瘤坏死因子-α 的抑制作用第102-103页
    三、结果和讨论第103-122页
        (一)数据库的构建第103-109页
            1、中药复方模块第103-105页
            2、药材模块第105-106页
            3、成分模块第106页
            4、分子靶标、通路和药物模块第106-109页
            5、参考文献和超链接模块第109页
        (二)数据库的验证第109-122页
            1、案例研究 1:已知抗心衰药物和草药成分的多向药理预测用于多靶标药物的发现第109-115页
            2、案例研究 2:预测和实验验证心肌活性天然产物山奈酚与肿瘤坏死因子-α 之间的联系第115-117页
            3、案例研究 3:预测生脉散的网络药理第117-122页
    四、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44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工作情况说明第144-146页
    一、参与基金项目第144页
    二、发表论文第144-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VHF/UHF低剖面宽带定向天线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数据增广技术的非参数贝叶斯分类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