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6铜阳极板圆盘浇铸机动力学仿真与传动机构参数优化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M16铜阳极板圆盘浇铸机概述 | 第10-11页 |
| 1.2 铜圆盘浇铸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 1.2.1 铜圆盘浇铸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2 铜阳极圆盘浇铸机发展趋势 | 第14页 |
| 1.3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M16铜阳极板圆盘浇铸工艺过程及系统组成 | 第16-23页 |
| 2.1 圆盘浇铸系统工艺及系统组成 | 第16-17页 |
| 2.1.1 铜阳极板圆盘浇铸系统工艺过程 | 第16页 |
| 2.1.2 M16铜阳极板圆盘浇铸系统组成 | 第16-17页 |
| 2.2 定量浇铸系统 | 第17-18页 |
| 2.3 浇铸圆盘 | 第18-19页 |
| 2.4 喷淋冷却系统 | 第19-20页 |
| 2.5 锁模顶起装置 | 第20-21页 |
| 2.6 自动提取机-冷却水槽系统 | 第21-22页 |
| 2.6.1 阳极板自动提取机工作原理 | 第21页 |
| 2.6.2 冷却水槽的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 2.7 喷涂系统 | 第22页 |
| 2.8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M16铜阳极板圆盘浇铸机运行参数设计计算 | 第23-32页 |
| 3.1 铜阳极板的物理规格及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 3.1.1 铜阳极板物理规格 | 第23页 |
| 3.1.2 铜阳极板物理规格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 3.2 M16铜圆盘浇铸机角加速度计算 | 第25-28页 |
| 3.2.1 流体平衡理论 | 第25-26页 |
| 3.2.2 M16铜圆盘浇铸机运行切向加速度求解 | 第26-28页 |
| 3.3 M16铜圆盘浇铸机运行速度计算 | 第28-30页 |
| 3.3.1 M16铜圆盘浇铸机浇铸周期角位移 | 第28页 |
| 3.3.2 M16铜圆盘浇铸机工作周期计算 | 第28-29页 |
| 3.3.3 M16铜圆盘浇铸机运行角速度模型计算 | 第29-30页 |
| 3.4 驱动轮速度模型 | 第30-3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M16铜阳极板圆盘浇铸机的虚拟样机设计 | 第32-39页 |
| 4.1 M16铜圆盘浇铸机虚拟样机设计流程 | 第32页 |
| 4.2 M16铜圆盘浇铸机虚拟样机的建立 | 第32-37页 |
| 4.2.1 盘面装置主要零部件及其虚拟样机 | 第32-34页 |
| 4.2.2 传动系统主要零部件及其虚拟样机 | 第34-36页 |
| 4.2.3 圆盘浇铸机配套工作装置及总装虚拟样机 | 第36-37页 |
| 4.3 虚拟样机干涉检查 | 第37-3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M16铜阳极板圆盘浇铸机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39-47页 |
| 5.1 ADAMS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39-41页 |
| 5.2 M16铜圆盘浇铸机传动过程动力学仿真 | 第41-44页 |
| 5.2.1 ADAMS仿真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 5.2.2 ADAMS仿真模型约束和载荷设置 | 第42-43页 |
| 5.2.3 ADAMS仿真模型的驱动设置 | 第43-44页 |
| 5.3 M16铜圆盘浇铸机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六章 M16铜圆盘浇铸机传动机构参数优化设计 | 第47-58页 |
| 6.1 M16铜圆盘浇铸机传动机构参数分析 | 第47-48页 |
| 6.2 M16圆盘浇铸机传动机构参数优化建模 | 第48-50页 |
| 6.2.1 ADAMS参数优化介绍 | 第48-49页 |
| 6.2.2 M16圆盘浇铸机传动机构参数优化建模 | 第49-50页 |
| 6.3 M16铜圆盘浇铸机传动机构优化设计 | 第50-52页 |
| 6.3.1 设计变量及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50-51页 |
| 6.3.2 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51-52页 |
| 6.4 浇铸机传动机构优化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 6.4.1 浇铸机的优化设计求解 | 第52-54页 |
| 6.4.2 浇铸机的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 7.1 全文总结 | 第58-59页 |
| 7.2 全文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