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鼻技术苦杏仁“走油”预警模型的建立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第二章 不同走油程度样品的制备 | 第22-25页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2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 实验设计 | 第22-24页 |
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性状鉴定走油样品感官评价量表的建立 | 第25-30页 |
1 试验方法 | 第25页 |
2 结果与结论 | 第25-30页 |
第四章 苦杏仁内在品质变化的研究 | 第30-65页 |
1 苦杏仁内在变质指标的确定 | 第30-31页 |
1.1 苦杏仁苷 | 第30页 |
1.2 苦杏仁油脂 | 第30-31页 |
1.3 酸败度 | 第31页 |
1.4 苦杏仁苷酶 | 第31页 |
2 苦杏仁油脂含量测定 | 第31-36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2 材料与试剂 | 第31页 |
2.3 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3 酸值测定 | 第36-40页 |
3.1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3.2 材料与试剂 | 第36页 |
3.3 测定方法 | 第3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4 过氧化值测定 | 第40-44页 |
4.1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4.2 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4.3 测定方法 | 第4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5 苦杏仁苷含量测定 | 第44-51页 |
5.1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5.2 材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5.3 测定方法 | 第45-46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6 苦杏仁苷酶活性测定 | 第51-57页 |
6.1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6.2 材料与试剂 | 第51页 |
6.3 测定方法 | 第51-52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6.5 样品酶活性测定 | 第56页 |
6.6 结果与分析 | 第56-57页 |
7 指标成分相关性分析 | 第57-62页 |
7.1 苦杏仁苷降解因素分析 | 第57-59页 |
7.2 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59-62页 |
7.3 与性状鉴定结果相关性分析 | 第62页 |
8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五章 走油预警模型的建立 | 第65-101页 |
1 电子鼻测定条件的摸索 | 第65-72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65-66页 |
1.2 实验条件的摸索 | 第66-72页 |
1.3 试验条件的确定 | 第72页 |
2 电子鼻最佳模型的建立 | 第72-89页 |
2.1 不同炮制规格苦杏仁的分类判别 | 第73-77页 |
2.2 不同走油程度生品苦杏仁的分类判别 | 第77-81页 |
2.3 不同走油程度燀品苦杏仁的分类判别 | 第81-85页 |
2.4 不同走油程度炒品苦杏仁的分类判别 | 第85-89页 |
3 相关性分析 | 第89-98页 |
4 预警值的设定 | 第98-99页 |
5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1-104页 |
1 结论 | 第101-103页 |
2 讨论 | 第103页 |
3 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个人简介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