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0.2.1 对非贸易投资问题的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0.2.2 关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0.2.3 关于汇率波动影响双边贸易的研究动态 | 第17-20页 |
0.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0.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20-21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0.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0.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0.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1 汇率波动理论与贸易引力模型概述 | 第23-28页 |
1.1 汇率波动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1.1.1 马歇尔—勒纳条件 | 第23-24页 |
1.1.2 弹性分析法 | 第24页 |
1.1.3 J曲线效应 | 第24-25页 |
1.2 贸易引力模型的原理简介 | 第25-26页 |
1.3 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 第26-28页 |
2 中非双边贸易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8-37页 |
2.1 中非双边贸易概况 | 第28-31页 |
2.1.1 中非贸易的动态增长 | 第28-30页 |
2.1.2 中非各国贸易伙伴关系的多样化发展 | 第30-31页 |
2.1.3 中国对于非洲进出口商品的特征 | 第31页 |
2.1.4 小结 | 第31页 |
2.2 中非汇率波动概况 | 第31-37页 |
2.2.1 中国对于非洲的实际汇率的变化趋势 | 第31-33页 |
2.2.2 非洲各国汇率的差异性 | 第33-36页 |
2.2.3 小结 | 第36-37页 |
3 中非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拓展与实证分析 | 第37-51页 |
3.1 理论模型的拓展 | 第37-39页 |
3.2 解释变量的选择与数据的来源 | 第39-43页 |
3.2.1 解释变量的选择 | 第39-41页 |
3.2.2 数据来源 | 第41-43页 |
3.3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第43-48页 |
3.3.1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43-44页 |
3.3.2 引力模型回归分析 | 第44-48页 |
3.4 实证分析的结果及解释 | 第48-51页 |
3.4.1 出口贸易引力模型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3.4.2 进口贸易引力模型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4 中非双边贸易潜力分析 | 第51-58页 |
4.1 贸易潜力的计算方法及分类 | 第51-52页 |
4.1.1 贸易潜力的计算方法 | 第51页 |
4.1.2 贸易潜力的分类 | 第51-52页 |
4.2 中非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 第52-54页 |
4.2.1 总量分析 | 第52-53页 |
4.2.2 地区分类分析 | 第53-54页 |
4.3 中非进口贸易潜力分析 | 第54-58页 |
4.3.1 总量分析 | 第54-56页 |
4.3.2 地区分类分析 | 第56-58页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8-6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5.2.1 密切关注中非汇率的未来走势,把握时机开拓出口新局面 | 第59-60页 |
5.2.2 加强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充分发挥贸易潜力 | 第60页 |
5.2.3 积极拓展新兴市场,防止贸易过度集中 | 第60页 |
5.2.4 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贸易互补性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