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市道路沿线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生态风险特征分析
| 摘要 | 第10-12页 |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 1 引言 | 第15-2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1.3 国内外动态 | 第17-20页 |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8-20页 |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27页 |
| 2.1 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 2.1.1 道路 | 第23-24页 |
| 2.1.2 土地利用 | 第24页 |
| 2.1.3 景观格局 | 第24页 |
| 2.1.4 生态风险 | 第24页 |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4-27页 |
| 2.2.1 区位理论 | 第24-25页 |
| 2.2.2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5页 |
| 2.2.3 土地集约化利用理论 | 第25-26页 |
|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6页 |
| 2.2.5 廊道效应原理 | 第26-27页 |
|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准备 | 第27-34页 |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7-29页 |
| 3.1.1 自然状况 | 第27-28页 |
| 3.1.2 社会状况 | 第28-29页 |
| 3.2 资料来源与数据处理 | 第29-34页 |
| 3.2.1 数据来源 | 第29页 |
| 3.2.2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 3.2.3 土地利用综合指标选取 | 第30-31页 |
| 3.2.4 景观指数及尺度选择 | 第31-32页 |
| 3.2.5 生态风险指数选取 | 第32-34页 |
| 4 道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34-42页 |
| 4.1 道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 | 第34-35页 |
| 4.2 道路沿线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分析 | 第35-37页 |
| 4.3 道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梯度分析 | 第37-38页 |
| 4.4 道路对沿线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范围分析 | 第38-41页 |
| 4.4.1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 | 第38-39页 |
| 4.4.2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 | 第39-41页 |
| 4.5 小结 | 第41-42页 |
| 5 道路沿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42-46页 |
| 5.1 道路沿线斑块尺度景观格局分析 | 第42-44页 |
| 5.1.1 斑块类型的形状变化特征 | 第42-43页 |
| 5.1.2 斑块类型的分离度和聚集度比较 | 第43-44页 |
| 5.2 道路沿线景观尺度分析 | 第44-45页 |
| 5.3 小结 | 第45-46页 |
| 6 道路对沿线生态风险的影响 | 第46-52页 |
| 6.1 道路沿线综合生态风险值总体特征 | 第46-48页 |
| 6.2 道路沿线生态风险度的时空动态分析 | 第48-50页 |
| 6.2.1 道路沿线生态风险度的时间变化 | 第48-49页 |
| 6.2.2 道路沿线生态风险度的空间分布变化 | 第49-50页 |
| 6.3 道路沿线生态风险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 6.4 小结 | 第51-52页 |
| 7 道路沿线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 第52-57页 |
| 7.1 综合生态风险管理 | 第52-53页 |
| 7.1.1 高和较高生态风险区的管理 | 第52页 |
| 7.1.2 中等生态风险区的管理 | 第52-53页 |
| 7.1.3 低和较低生态风险区的管理 | 第53页 |
| 7.2 概率型生态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53-54页 |
| 7.2.1 对耕地和林地的保护 | 第53-54页 |
| 7.2.2 对工业园区的建议 | 第54页 |
| 7.2.3 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 第54页 |
| 7.3 渐进型生态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54-55页 |
| 7.3.1 环境污染管理对策 | 第54-55页 |
| 7.3.2 土地利用管理对策 | 第55页 |
| 7.4 生态环境建设建议 | 第55-57页 |
| 7.4.1 合理布局 | 第55页 |
| 7.4.2 合理进行环境与生态功能区划 | 第55-57页 |
| 8 结论与不足 | 第57-59页 |
| 8.1 结论 | 第57-58页 |
| 8.2 不足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