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纯电动客车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纯电动汽车的国外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1.3 纯电动客车公害准则和面临的难题 | 第13-14页 |
| 1.4 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组及结构特点 | 第14-17页 |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 第2章 动力系统主要部件的选择、建模及参数匹配 | 第18-39页 |
| 2.1 整车参数及动力性能指标 | 第18-19页 |
| 2.2 整车的受力分析 | 第19-20页 |
| 2.3 驱动电机的选择 | 第20-29页 |
| 2.3.1 驱动电机的种类 | 第20-26页 |
| 2.3.2 PSM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匹配 | 第26-29页 |
| 2.4 电机控制器的选择 | 第29-31页 |
| 2.5 传动系统的选择 | 第31-33页 |
| 2.5.1 电动客车的驱动方式 | 第31-32页 |
| 2.5.2 驱动桥的选型和参数匹配 | 第32-33页 |
| 2.6 车轮的数学模型 | 第33页 |
| 2.7 动力电池的选择 | 第33-38页 |
| 2.7.1 蓄电池的种类及其特点 | 第34页 |
| 2.7.2 本研究选用的电池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38页 |
| 2.8 超级电容-蓄电池组合动力源系统的提出 | 第38页 |
| 2.9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超级电容-蓄电池组合动力源系统研究 | 第39-47页 |
| 3.1 超级电容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 3.2 超级电容的选择 | 第40-41页 |
| 3.3 超级电容-蓄电池组合动力源系统设计 | 第41-46页 |
| 3.3.1 组合动力源系统形式的选择 | 第41-42页 |
| 3.3.2 超级电容-蓄电池组合动力源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2-4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动力总成仿真 | 第47-59页 |
| 4.1 动力系统仿真 | 第47-50页 |
| 4.1.1 蓄电池仿真模型 | 第47-48页 |
| 4.1.2 超级电容仿真模型 | 第48页 |
| 4.1.3 超级电容-蓄电池组合动力源仿真模型 | 第48-49页 |
| 4.1.4 驱动电机仿真模型 | 第49-50页 |
| 4.2 传动系统仿真模型 | 第50-51页 |
| 4.2.1 主减速器模型 | 第50页 |
| 4.2.2 传动轴仿真模型 | 第50-51页 |
| 4.3 车轮仿真模型 | 第51页 |
| 4.4 整车动力性能仿真 | 第51-57页 |
| 4.4.1 整车仿真模型 | 第51-52页 |
| 4.4.2 整车动力性能仿真曲线 | 第52-53页 |
| 4.4.3 动力系统性能仿真结果 | 第53-57页 |
| 4.5 动力系统主控制器的选择 | 第57-5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动力总成布局结构设计及试制过程问题整改 | 第59-63页 |
| 5.1 动力总成结构设计及试制情况 | 第59-61页 |
| 5.1.1 动力总成布局结构设计 | 第59-60页 |
| 5.1.2 动力总成试制安装情况 | 第60-61页 |
| 5.2 评审问题及改正 | 第61-62页 |
| 5.3 成品车及性能测试 | 第62-63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