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中的导演创作风格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6页 |
一、研究问题与背景 | 第11-14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1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一)关于导演的研究 | 第14-18页 |
(二)关于导演创作风格的研究 | 第18-20页 |
(三)关于黄健中的导演创作风格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一)研究视角的独特 | 第24页 |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24-26页 |
第一章 导演创作风格研究的维度 | 第26-35页 |
一、导演创作风格的内涵 | 第26-30页 |
(一)本文对风格内涵的界定 | 第26-28页 |
(二)创作风格的内涵 | 第28-29页 |
(三)导演创作风格的内涵 | 第29-30页 |
二、导演创作风格的衡量维度 | 第30-35页 |
(一)衡量创作风格四个维度的划分依据 | 第30-32页 |
(二)衡量创作风格成因的两个维度的划分依据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创作主题:多元的“人性”反思 | 第35-55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35-36页 |
(一)本文对创作主题的界定 | 第35页 |
(二)“人性”概念的界定 | 第35-36页 |
二、黄健中作品中“人性”主题的“多元”呈现 | 第36-51页 |
(一)“人性”反思的主题 | 第38-49页 |
(二)“多元”的创作题材 | 第49-51页 |
三、黄健中创作主题风格的成因分析 | 第51-55页 |
(一)外部因素:社会文化语境 | 第51-53页 |
(二)内部因素:人格的影响 | 第53-55页 |
第三章 视听语言:“写意”的美学追求 | 第55-70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55-56页 |
(一)本文对视听语言的界定 | 第55-56页 |
(二)作为中国美学主要风格之一的“写意”概念解析 | 第56页 |
二、黄健中作品在视听语言方面的“写意”表现 | 第56-67页 |
(一)“写意”的表现之场面调度 | 第56-64页 |
(二)“写意”的表现之蒙太奇 | 第64-65页 |
(三)“写意”的表现之声音 | 第65-67页 |
三、黄健中视听语言风格的成因分析 | 第67-70页 |
(一)外部因素:社会文化语境 | 第67-68页 |
(二)内部因素:人格的影响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叙事方法:“诗意”的“纪实” | 第70-87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70-73页 |
(一)本文对叙事方法的界定 | 第70-71页 |
(二)影视批评对“诗意”概念的界定 | 第71-72页 |
(三)影视作品中“纪实”的含义 | 第72-73页 |
二、黄健中作品叙事方法中“诗意”的“纪实” | 第73-84页 |
(一)“诗意”的手法表现 | 第73-82页 |
(二)“纪实”的本质 | 第82-84页 |
三、黄健中叙事风格的成因分析 | 第84-87页 |
(一)外部因素:社会文化语境 | 第84-85页 |
(二)内部因素:人格的影响 | 第85-87页 |
第五章 人物塑造:“虚构”形象的“高尚”能量 | 第87-109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87-89页 |
(一)本文对人物塑造的界定 | 第87-88页 |
(二)“‘虚构’形象”的含义 | 第88-89页 |
(三)“‘高尚’能量”的含义 | 第89页 |
二、黄健中作品中“虚构”形象的“高尚”能量 | 第89-105页 |
(一)人物塑造的手法:“虚构”的形象 | 第89-103页 |
(二)被塑造的人物特征:“高尚”的能量 | 第103-105页 |
三、黄健中人物塑造风格的成因分析 | 第105-109页 |
(一)外部因素:社会文化语境 | 第105-106页 |
(二)内部因素:人格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第六章 黄健中导演创作风格的综合审视 | 第109-116页 |
一、黄健中导演创作的整体风格 | 第109-113页 |
(一)深刻的历史反思 | 第110-111页 |
(二) 深切的人文关怀 | 第111-112页 |
(三)深邃的时代精神 | 第112-113页 |
二、黄健中导演创作风格的价值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13-116页 |
结语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9页 |
附录一:黄健中生平与创作年表 | 第129-134页 |
附录二:黄健中访谈录 | 第134-193页 |
附录三:参与式观察法:黄健中观察笔记 | 第193-251页 |
后记 | 第251-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