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工作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燃料电池的发展与分类 | 第11-13页 |
1.3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 第13-17页 |
1.4 第一性原理理论 | 第17-19页 |
1.5 存在的问题及课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各向异性电导率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21-30页 |
2.1 冷冻流延法制作的电极材料 | 第22-23页 |
2.2 单电池几何结构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阳极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应力分布 | 第30-44页 |
3.1 物理模型与数值方程 | 第31-35页 |
3.1.1 物理模型与假设 | 第31-33页 |
3.1.2 控制方程 | 第33-35页 |
3.1.2.1 重整反应 | 第33页 |
3.1.2.2 热应力耦合 | 第33-35页 |
3.1.2.3 边界条件 | 第3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热应力分析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集流体优化设计 | 第44-56页 |
4.1 物理模型与数值方程 | 第45-48页 |
4.1.1 物理模型与假设 | 第45-47页 |
4.1.2 边界条件和求解方法 | 第47-4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P、CL与NI的吸附催化与相互作用的钝化效应 | 第56-64页 |
5.1 表面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57-58页 |
5.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5.3 毒化后应力仿真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附录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