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管理学论文--咨询学论文

晚清幕府的智库功能分析及启示--以胡林翼幕府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3-34页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选题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5-28页
        1.2.1 晚清幕府的研究综述第16-18页
        1.2.2 当代智库的研究评述第18-23页
        1.2.3 胡林翼研究评述第23-26页
        1.2.4 研究文献评述第26-28页
    1.3 晚清幕府智库角色与功能形成追溯第28-30页
        1.3.1 晚清幕府智库角色的诞生第28-29页
        1.3.2 晚清幕府智库角色与功能形成追溯第29-30页
    1.4 研究设计与创新第30-34页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0-32页
        1.4.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32-34页
2. 晚清幕府的产生及智库定位第34-44页
    2.1 晚清幕府的概念第34-35页
        2.1.1 晚清幕府的定义第34页
        2.1.2 晚清幕府的组织第34-35页
    2.2 晚清幕府的诞生环境第35-40页
        2.2.1 社会秩序陷入失控状态第36页
        2.2.2 起义频发的内政危局第36-37页
        2.2.3 列强入侵的外交压力第37页
        2.2.4 文人志士的职能拓展第37-38页
        2.2.5 清王朝官僚制度失灵第38-40页
    2.3 晚清幕府的智库发端与定位第40-44页
        2.3.1 晚清幕府的发端阶段第40-41页
        2.3.2 晚清幕府的功能成熟阶段第41-42页
        2.3.3 晚清幕府多元化智囊属性第42页
        2.3.4 晚清幕府的异化与衰落第42-44页
3. 晚清胡林翼幕府的智库功能探究第44-64页
    3.1 胡林翼幕府的结构探析第44-47页
        3.1.1 搭配任职,属性多样第44-45页
        3.1.2 实权集中,职能多元第45-46页
        3.1.3 形成"权力—资源"链,激励战功第46-47页
    3.2 胡林翼幕府的智库角色第47-50页
        3.2.1 以湘军为中枢,形成人才转移机制第47-48页
        3.2.2 以决策团体为核心,组建军政幕僚第48-49页
        3.2.3 以幕僚为骨干,构建多方交互态势第49-50页
    3.3 胡林翼幕府的智库功能解析第50-56页
        3.3.1 以人才储备为目的,构建实践中枢第50-52页
        3.3.2 以战事为导向,维护决策原则第52-53页
        3.3.3 以凝聚实力为契机,打造紧凑军务组织第53页
        3.3.4 以延续战略为基础,稳定决策阵地第53-55页
        3.3.5 以整合军政建议为手段,强化跨领域决策第55-56页
    3.4 胡林翼幕府与名臣幕府功能对比第56-60页
        3.4.1 与曾国藩幕府谋略功能对比第56-57页
        3.4.2 与张之洞幕府兴办洋务、思想改革功能对比第57-59页
        3.4.3 与李鸿章幕府外交、军事署理功能对比第59-60页
    3.5 胡林翼幕府同名臣幕府功能的异同第60-64页
        3.5.1 同各名臣幕府存在功能差异第60-62页
        3.5.2 同各名臣幕府呈现功能趋同第62-64页
4. 晚清胡林翼幕府对当代智库建设的启示第64-85页
    4.1 晚清胡林翼幕府智库功能的局限性第64-71页
        4.1.1 无法避免利益依附与捆绑第64-66页
        4.1.2 缺乏民间群体决策参与第66-67页
        4.1.3 无法形成现代性协作格局第67-69页
        4.1.4 决策流程未得到充分优化第69-70页
        4.1.5 局部变革无力扭转时代趋势第70-71页
    4.2 胡林翼幕府智库功能的借鉴意义第71-78页
        4.2.1 建设中枢性机构,甄选培育人才第71-72页
        4.2.2 明确中心战略导向,强化自主决策制度第72-73页
        4.2.3 重视决策群体,维持战略延续完整第73-75页
        4.2.4 拓展智囊属性,整合跨机构资源第75-76页
        4.2.5 提升成员技能,稳固决议地位第76-78页
    4.3 完善当代智库及功能的对策与建议第78-85页
        4.3.1 建立中枢平台,拓宽民间参与渠道第78-79页
        4.3.2 发挥技术优势,强化决策独立性第79-80页
        4.3.3 设立平行教育机构,促进成员专业化第80-81页
        4.3.4 构建科学分配机制,优化多元决策框架第81-83页
        4.3.5 加强制度立法,明确职能定位第83-85页
5. 结语第85-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4页
附录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促进对策的研究--以江苏省4所高校为例
下一篇:基于马萨模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的研究--以南京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