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2.1 铅冷快堆设计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铅冷快堆热工安全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 本文研究对象 | 第24-27页 |
1.4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27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27-30页 |
第2章 一回路主冷却系统稳态热工设计与分析程序开发 | 第30-64页 |
2.1 程序开发 | 第30-47页 |
2.1.1 物性、压降和传热模型 | 第30-36页 |
2.1.2 燃料棒的热传导模型 | 第36-38页 |
2.1.3 主热交换器换热模型 | 第38-39页 |
2.1.4 上/下腔室模型 | 第39-40页 |
2.1.5 单通道模型 | 第40-42页 |
2.1.6 闭式并联多通道模型 | 第42-44页 |
2.1.7 最热通道模型 | 第44-46页 |
2.1.8 程序流程 | 第46-47页 |
2.2 程序验证 | 第47-53页 |
2.2.1 最热通道模型验证 | 第47-50页 |
2.2.2 程序功能验证 | 第50-53页 |
2.3 SNCLFR-100一回路主冷却系统稳态热工水力特性分析 | 第53-62页 |
2.3.1 一回路主冷却系统温度分布 | 第53-54页 |
2.3.2 寿期初堆芯燃料芯块、包壳表面和冷却剂温度分布 | 第54-56页 |
2.3.3 寿期末堆芯燃料芯块、包壳表面和冷却剂温度分布 | 第56-57页 |
2.3.4 稳态自然循环能力分析 | 第57-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3章 一回路主冷却系统三维稳态热工水力特性分析 | 第64-98页 |
3.1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64-74页 |
3.1.1 CFD分析模型 | 第64-68页 |
3.1.2 CFD辅助模型 | 第68-71页 |
3.1.3 数值模拟方案研究 | 第71-74页 |
3.2 三维稳态热工水力特性分析 | 第74-95页 |
3.2.1 额定工况下整体三维稳态热工水力特性分析 | 第74-82页 |
3.2.2 额定工况下全堆芯流量分配特性研究 | 第82-9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第4章 一回路主冷却系统瞬态热工安全特性分析 | 第98-122页 |
4.1 热工水力安全判定准则 | 第98页 |
4.2 ATHLET程序介绍 | 第98-99页 |
4.3 计算模型 | 第99-100页 |
4.4 稳态热工特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4.5 瞬态热工特性分析 | 第101-120页 |
4.5.1 无保护超功率事故(UTOP) | 第102-108页 |
4.5.2 无保护失热阱事故(ULOHS) | 第108-114页 |
4.5.3 无保护超功率叠加失热阱事故(UTOP+ULOHS) | 第114-12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5章 耦合三维特性的瞬态热工安全特性分析 | 第122-144页 |
5.1 开展耦合分析的必要性 | 第122-123页 |
5.2 系统安全分析程序和CFD程序的耦合计算 | 第123-128页 |
5.2.1 系统安全分析程序和CFD程序功能的拓展 | 第123页 |
5.2.2 区域划分方法的选取 | 第123-124页 |
5.2.3 时间迭代方法的选取 | 第124-126页 |
5.2.4 程序间数据传递的实现 | 第126页 |
5.2.5 计算框架 | 第126-128页 |
5.3 全厂断电事故下的热分层现象研究 | 第128-14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4-150页 |
6.1 论文内容总结 | 第144-147页 |
6.2 论文成果与创新点 | 第147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147-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64-166页 |
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