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1.1 集团内捕食作用 | 第16-21页 |
1.1.1 集团内捕食作用概述 | 第16-17页 |
1.1.2 集团内捕食作用的普遍存在性 | 第17-18页 |
1.1.3 影响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因素 | 第18-19页 |
1.1.4 集团内捕食作用对生物防治的影响 | 第19页 |
1.1.5 食蚜天敌中的集团内捕食 | 第19-21页 |
1.2 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 第21-23页 |
1.2.1 群落物种的多样性 | 第21-22页 |
1.2.2 天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第22-23页 |
1.2.3 种间相互作用 | 第23页 |
1.3 棉蚜的研究概况 | 第23-26页 |
1.3.1 棉蚜种群动态研究 | 第23-24页 |
1.3.2 棉蚜的防治 | 第24-26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2章 瓢虫种间集团内捕食效应 | 第28-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2.3 讨论 | 第33-36页 |
第3章 瓢虫与草蛉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 | 第36-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3.2.1 多异瓢虫与大草蛉之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 | 第37-41页 |
3.2.2 七星瓢虫与大草蛉间的集团内捕食 | 第41-45页 |
3.3 讨论 | 第45-48页 |
第4章 捕食七星瓢虫卵对大草龄发育表现的影响 | 第48-5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4.3 讨论 | 第51-52页 |
第5章 草蛉与瓢虫对棉蚜种群数量的协同控制作用 | 第52-6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5.3 讨论 | 第57-60页 |
第6章 棉田捕食性天敌昆虫应对棉蚜种群的数量反应及其季节消长 | 第60-68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6.1.1 采样地概述 | 第60-61页 |
6.1.2 调查方法 | 第61页 |
6.1.3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6.2.1 捕食性昆虫应对棉蚜种群数量的反应 | 第61-65页 |
6.2.2 捕食性昆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趋势 | 第65-66页 |
6.3 讨论 | 第66-68页 |
全文主要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 第68-70页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69页 |
不足之处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