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English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部分 傅汝林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第15-29页 |
1 傅汝林教授学术渊源流派概述 | 第15-22页 |
1.1 中医学术流派的起源 | 第15-17页 |
1.2 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 | 第17-19页 |
1.2.1 依据地域范围划分 | 第17-18页 |
1.2.2 依据学术思想划分 | 第18页 |
1.2.3 依据人物名号划分 | 第18页 |
1.2.4 根据学科专业划分 | 第18-19页 |
1.2.5 其他划分方法 | 第19页 |
1.3 傅汝林教授学术流派渊源 | 第19-22页 |
2 傅汝林教授治疗血液病学术思想 | 第22-29页 |
2.1 “注重人体阴津的调理” | 第23-24页 |
2.2 “注重清热解毒凉血” | 第24-26页 |
2.3 “注重滋补肝肾之阴及肾精” | 第26-27页 |
2.4 “善于应用活血化瘀法” | 第27-29页 |
第二部分 傅汝林教授从“瘀”辨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经验总结 | 第29-49页 |
0 前言 | 第30页 |
1 病因病机 | 第30-32页 |
2 疾病分期 | 第32-33页 |
3 辨证分型及治则治法 | 第33-36页 |
3.1 肝郁气滞血瘀型 | 第33-34页 |
3.2 肝阳上亢血瘀型 | 第34-35页 |
3.3 气血两虚血瘀型 | 第35页 |
3.4 脾肾阳虚血瘀型 | 第35-36页 |
3.5 肝肾阴虚血瘀型 | 第36页 |
4 分期与辨证关系 | 第36-37页 |
5 典型病例 | 第37-39页 |
6 小结 | 第39-40页 |
7 傅汝林教授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用药特色数据挖掘研究 | 第40-49页 |
7.1 病例来源 | 第40-41页 |
7.2 病例诊断标准 | 第41-42页 |
7.3 疗效评价标准 | 第42-43页 |
7.4 分析软件及数据分析 | 第43页 |
7.5 傅汝林教授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用药特点分析 | 第43-46页 |
7.5.1 常用药物频次分析 | 第44-45页 |
7.5.2 高频次药物组合 | 第45页 |
7.5.3 处方核心药物组合深度分析 | 第45-46页 |
7.6 傅汝林教授从“瘀”辨证论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点分析 | 第46-49页 |
第三部分 传承人对傅汝林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49-68页 |
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方法学研究概述 | 第49-54页 |
1.1 传统归纳总结式继承方法 | 第49-50页 |
1.2 基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继承方法 | 第50-51页 |
1.3 学习型继承方法 | 第51-52页 |
1.4 基于动物实验和新药研发继承方法 | 第52页 |
1.5 借助现代数学和信息技术继承方法 | 第52-53页 |
1.6 基于学术流派的名老中医继承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2 传承人简况及对傅汝林教授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 第54-68页 |
2.1 传承人简况 | 第54页 |
2.2 传承人对傅汝林教授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 第54-56页 |
2.3 《补肾调肝化瘀法对化疗致骨髓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 第56-68页 |
2.3.1 项目研究内容和意义简介 | 第56-57页 |
2.3.2 立项依据 | 第57-62页 |
2.3.3 研究方案 | 第62-68页 |
第四部分 综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 第68-75页 |
1、古代中医医家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69-70页 |
2、现代中医医家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则 | 第70-73页 |
3、现代西医医家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个人简介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