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多源地学数据与模型集成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以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8页
        1.2.1 多源地学数据集成与共享概况第13-14页
        1.2.2 地学模型共享研究概况第14-16页
        1.2.3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研究概况第16-1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页
        1.3.3 集成共享系统关键技术第19-23页
第二章 黄土高原多源地学数据与模型第23-37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3-25页
        2.1.1 地理位置第23-24页
        2.1.2 气候条件第24页
        2.1.3 植被类型第24页
        2.1.4 社会经济第24-25页
    2.2 多源地学数据第25-29页
        2.2.1 气象数据第25-26页
        2.2.2 植被数据第26-27页
        2.2.3 遥感蒸散发数据第27-28页
        2.2.4 陆表温度和反照率数据第28页
        2.2.5 土地利用数据第28-29页
    2.3 地学模型第29-37页
        2.3.1 统计分析模型第29-31页
        2.3.2 地学物理模型第31-37页
第三章 多源地学数据集成与模型共享关键技术及系统实现第37-69页
    3.1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体系设计第37-40页
        3.1.1 面向服务式的系统架构第37-38页
        3.1.2 基于服务的设计概念第38页
        3.1.3 系统的总体设计第38-40页
    3.2 多源地学数据集成关键技术第40-43页
        3.2.1 数据集成总体架构第40-41页
        3.2.2 数据集成内容第41-42页
        3.2.3 信息流程第42页
        3.2.4 元数据管理第42-43页
    3.3 数据库系统设计第43-51页
        3.3.1 数据库标识符状态第43-45页
        3.3.2 数据库表及表结构第45-50页
        3.3.3 数据库系统表间关系第50-51页
    3.4 地学模型共享关键技术第51-56页
        3.4.1 面向服务的模型共享技术架构第52页
        3.4.2 数据库服务第52-53页
        3.4.3 权限角色服务第53-54页
        3.4.4 共享数据上传服务第54-55页
        3.4.5 模型共享服务第55-56页
    3.5 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第56-69页
        3.5.1 数据共享的实现第57-60页
        3.5.2 模型共享的实现第60-61页
        3.5.3 系统功能应用第61-69页
第四章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可视化分析第69-91页
    4.1 可视化分析基本结构第69-70页
    4.2 可视化分析功能的实现第70-71页
    4.3 分类数据可视化分析的实现第71-72页
        4.3.1 栅格数据可视化第71页
        4.3.2 点尺度数据可视化第71-72页
        4.3.3 图片数据的可视化第72页
    4.4 黄土高原植被数据的可视化分析第72-82页
        4.4.1 气象数据可视化第72-76页
        4.4.2 植被数据可视化第76-78页
        4.4.3 遥感蒸散发数据可视化第78-79页
        4.4.4 陆表温度及反照率数据可视化第79-80页
        4.4.5 土地利用数据可视化第80-82页
    4.5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分析及其驱动因素第82-91页
        4.5.1 空间趋势变化第82-84页
        4.5.2 时间趋势变化第84-85页
        4.5.3 偏相关分析第85-88页
        4.5.4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第88-91页
第五章 黄土高原未来植被变化预测设计及实现第91-103页
    5.1 植被预测模型总体结构框架第91-92页
    5.2 土壤水平衡动态随机模型与植被动态水胁迫模型结构框架第92-95页
        5.2.1 模型框架第92-93页
        5.2.2 模型输入参数第93-94页
        5.2.3 模型输出第94-95页
    5.3 最优向量模型结构框架第95-97页
        5.3.1 模型框架第95-96页
        5.3.2 最优向量参数率定第96-97页
    5.4 黄土高原最优植被预测研究思路第97-103页
        5.4.1 总体研究思路第97-98页
        5.4.2 1980年最优植被模型参数的率定第98-99页
        5.4.3 1981-2000年最优植被模拟及1990和2000年模型参数率定第99-100页
        5.4.4 2001-2010年最优植被模拟预测第100页
        5.4.5 延河流域初步模拟结果第100-10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3-109页
    6.1 成果与结论第103-106页
    6.2 不足与改进第106-107页
    6.3 工作与展望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9页
附录第119-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遥感的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及其生物物理效应研究
下一篇:西安市文化街区空间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