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1章 绪论及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建史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 第11页 |
1.1.2 互联网+的进步给建筑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方向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MOOC理论研究综述与教学实践案例解析 | 第17-35页 |
2.1 MOOC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 | 第17-19页 |
2.1.1 师生间的新变化 | 第17-18页 |
2.1.2 学习的动机 | 第18页 |
2.1.3 教学完成率 | 第18-19页 |
2.2 MOOC不是远程教育 | 第19-20页 |
2.3 MOOC课程教学实例研究 | 第20-32页 |
2.3.1 课程筹备与制作 | 第20-27页 |
2.3.2 课程运营 | 第27-31页 |
2.3.3 课程小结 | 第31-32页 |
2.4 MOOC教学的经验启示 | 第32-35页 |
2.4.1 大数据时代下的无缝学习环境 | 第32-33页 |
2.4.2 不断有机更新的学习内容 | 第33页 |
2.4.3 互动交流促进知识吸收 | 第33-34页 |
2.4.4 智能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 第34页 |
2.4.5 教育以人为本 | 第34-35页 |
第3章 SPOC理论研究综述及案例分析 | 第35-49页 |
3.1 SPOC与MOOC的区别 | 第35-37页 |
3.1.1 SPOC相对于MOOC的优点 | 第35-37页 |
3.1.2 SPOC相对于MOOC的缺点 | 第37页 |
3.2 基于MOOC理念的SPOC课程研究 | 第37-45页 |
3.2.1 SPOC有效教学的模式分析 | 第37-39页 |
3.2.2 SPOC有效教学的探讨研究 | 第39-45页 |
3.3 SPOC模式教学实例 | 第45-49页 |
3.3.1 哈佛大学的SPOC实验 | 第46页 |
3.3.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POC实验及推广 | 第46-47页 |
3.3.3 应用麻省理工学院的MOOC课程进行SPOC实验 | 第47页 |
3.3.4“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全球校园”的微型SPOC实验 | 第47-49页 |
第4章 基于MOOC和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 第49-63页 |
4.1 中国混合式教学现状调研 | 第49-52页 |
4.1.1 中国混合式教学发展现状 | 第49-50页 |
4.1.2 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发展状况 | 第50-52页 |
4.2 混合式教学模式经验分析 | 第52-55页 |
4.2.1 教学理念 | 第52页 |
4.2.2 教学目的 | 第52页 |
4.2.3 教学条件 | 第52-53页 |
4.2.4 教学评价 | 第53页 |
4.2.5 教学程序 | 第53-55页 |
4.3 混合式教学模式实例研究 | 第55-63页 |
4.3.1 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 | 第55-56页 |
4.3.2 教学条件 | 第56-59页 |
4.3.3 教学评价 | 第59页 |
4.3.4 教学流程 | 第59-63页 |
第5章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在混合式模式中的探索 | 第63-81页 |
5.1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的发展历史 | 第63-64页 |
5.1.1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的探索期 | 第63页 |
5.1.2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的发展期 | 第63页 |
5.1.3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的成熟期 | 第63-64页 |
5.2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群现状研究 | 第64-66页 |
5.2.1 课程开设目的 | 第64页 |
5.2.2 课程课时数安排 | 第64-65页 |
5.2.3 授课内容和方法概说 | 第65-66页 |
5.3 青理工中建史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 第66-69页 |
5.3.1 课程定位 | 第66页 |
5.3.2 课程的基本要求 | 第66-67页 |
5.3.3 课程教学内容 | 第67-68页 |
5.3.4 课程学时数安排 | 第68-69页 |
5.4 青理工中建史混合式课程的定位与构想 | 第69页 |
5.5 青理工中建史混合式课程的模式与内容 | 第69-81页 |
5.5.1 SPOC平台的建设 | 第70-75页 |
5.5.2 混合式课程的运行与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5.5.3 小结 | 第79-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1页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8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