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1.1.1 我国水环境现状 | 第16-18页 |
1.1.1.1 水资源量 | 第16-17页 |
1.1.1.2 水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1.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现状 | 第18-20页 |
1.2 农村生活污水小型处理设施 | 第20-24页 |
1.2.1 污水净化沼气池 | 第20-21页 |
1.2.2 厌氧生物膜池 | 第21-22页 |
1.2.3 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 | 第22-23页 |
1.2.4 氧化沟 | 第23页 |
1.2.5 生物接触氧化池 | 第23-24页 |
1.3 毛细管污水净化系统 | 第24-27页 |
1.3.1 简介 | 第24-26页 |
1.3.1.1 原理 | 第24-25页 |
1.3.1.2 优点及适用区域 | 第25页 |
1.3.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25-26页 |
1.3.2 污染物去除机理 | 第26-27页 |
1.3.2.1 有机物去除机理 | 第26页 |
1.3.2.2 TN去除机理 | 第26页 |
1.3.2.3 TP去除机理 | 第26-27页 |
1.3.2.4 悬浮物去除机理 | 第27页 |
1.4 研究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1.4.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2章 徒骇河、马颊河流域自然地理状况与社会经济现状 | 第30-36页 |
2.1 徒骇河、马颊河流域自然地理状况 | 第30-34页 |
2.1.1 徒骇河、马颊河流域地理位置及气候 | 第30-31页 |
2.1.2 徒骇河、马颊河流域水资源量及水质情况 | 第31页 |
2.1.3 徒骇河、马颊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特征及排放要求 | 第31-34页 |
2.1.3.1 用水量 | 第31-32页 |
2.1.3.2 排水量 | 第32页 |
2.1.3.3 水质 | 第32-33页 |
2.1.3.4 排放标准 | 第33-34页 |
2.2 徒骇河、马颊河流域社会经济状况 | 第34-36页 |
2.2.1 徒骇河、马颊河流域所属行政区域 | 第34页 |
2.2.2 徒骇河、马颊河流域产业及居民收入 | 第34-36页 |
第3章 毛细管污水净化系统试验研究 | 第36-50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不同填料配比的影响研究 | 第36-41页 |
3.2.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3.2.1.1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3.2.1.2 试验装置 | 第37-38页 |
3.2.1.3 试验方法 | 第38页 |
3.2.1.4 分析方法 | 第38页 |
3.2.1.5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3.2.2 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3.2.2.1 配比方式比较分析 | 第40页 |
3.2.2.2 COD、NH4+-N去除效果比较分析 | 第40页 |
3.2.3.3 最佳停留时间分析 | 第40-41页 |
3.3 不同水力负荷的影响研究 | 第41-44页 |
3.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3.3.1.1 试验材料与实验装置 | 第41页 |
3.3.1.2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3.3.1.3 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41页 |
3.3.2 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3.3.2.1 不同水力负荷对COD去除效果 | 第41-43页 |
3.3.2.2 不同水力负荷对NH4+-N去除效果 | 第43-44页 |
3.4 不同进水浓度影响研究 | 第44-47页 |
3.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3.4.1.1 试验材料与实验装置 | 第44页 |
3.4.1.2 试验方法 | 第44页 |
3.4.1.3 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3.4.2 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3.4.2.1 不同进水浓度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45-46页 |
3.4.2.2 不同进水浓度对NH4+-N的去除效果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4章 徒骇河、马颊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模式 | 第50-78页 |
4.1 前言 | 第50页 |
4.2 徒骇河、马颊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管理状况 | 第50-52页 |
4.2.1 建设现状 | 第50-51页 |
4.2.1.1 政策依据 | 第50页 |
4.2.1.2 资金来源 | 第50-51页 |
4.2.1.3 建设规模 | 第51页 |
4.2.2 存在问题 | 第51-52页 |
4.2.2.1 法律法规及标准不完善 | 第51页 |
4.2.2.2 建设及运营管理资金匮乏 | 第51-52页 |
4.2.2.3 监督机制不规范 | 第52页 |
4.2.2.4 环保意识薄弱 | 第52页 |
4.3 国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典型运营管理模式 | 第52-59页 |
4.3.1 美国 | 第53-54页 |
4.3.2 日本 | 第54-57页 |
4.3.3 韩国 | 第57-59页 |
4.4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主要运营管理模式 | 第59-67页 |
4.4.1 管理外包模式 | 第59-61页 |
4.4.1.1 村民自主管理模式 | 第59页 |
4.4.1.2 政府自主管理模式 | 第59-60页 |
4.4.1.3 委托运营模式 | 第60-61页 |
4.4.2 特许经营模式及永久私有化模式 | 第61-67页 |
4.4.2.1 TOT模式 | 第62-63页 |
4.4.2.2 BOT模式 | 第63-64页 |
4.4.2.3 DBO模式 | 第64-65页 |
4.4.2.4 BOO模式 | 第65-67页 |
4.5 徒骇河、马颊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模式的选择 | 第67-74页 |
4.5.1 选择原则 | 第67-68页 |
4.5.1.1 排放标准符合性原则 | 第67页 |
4.5.1.2 技术可行性原则 | 第67页 |
4.5.1.3 经济合理性原则 | 第67页 |
4.5.1.4 资源合理利用原则 | 第67-68页 |
4.5.1.5 管理便利性原则 | 第68页 |
4.5.2 选择模式 | 第68-74页 |
4.5.2.1 村民自主管理模式及案例 | 第68-70页 |
4.5.2.2 委托运营模式及案例 | 第70-72页 |
4.5.2.3 BOT模式及案例 | 第72-74页 |
4.6 运营管理模式保障措施 | 第74-76页 |
4.6.1 完善市场环境,拓宽环境服务商参与渠道 | 第74页 |
4.6.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 | 第74-75页 |
4.6.3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完善资金投入体系 | 第75页 |
4.6.4 建立全方位监督机制,引导全社会关注污水处理事业 | 第75页 |
4.6.5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 | 第75-7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1.1 毛细管污水净化系统研究 | 第78页 |
5.1.2 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 第78-79页 |
5.2 建议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