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经济体制内涵及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经济体制 | 第14-15页 |
·经济体制模式 | 第15页 |
·经济体制改革 | 第15-16页 |
2 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 第16-25页 |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 第16-18页 |
·计划经济产生的国内外背景 | 第16-18页 |
·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 第18-22页 |
·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 第18-20页 |
·国家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管理,经济决策体系高度集中 | 第20-21页 |
·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经济调控体系 | 第21-22页 |
·政府主导制定收入分配制度 | 第22页 |
·我国计划经济的基本成就 | 第22-23页 |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缺陷 | 第23-25页 |
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演变过程 | 第25-35页 |
·第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初始阶段 | 第25-27页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农贸市场 | 第25页 |
·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和第一、第二步利改税 | 第25-26页 |
·实行基本建设资金“拨改贷” | 第26页 |
·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 | 第26-27页 |
·“两步走”战略方针 | 第27页 |
·第二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阶段 | 第27-28页 |
·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 第27页 |
·改革关键点发生变化 | 第27-28页 |
·建立“三角洲”、经济特区、开发区 | 第28页 |
·第三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阶段 | 第28-31页 |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论断 | 第28-29页 |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 第29页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29-30页 |
·依法治国、科教兴国战略 | 第30页 |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第30-31页 |
·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 第31-35页 |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 第31-32页 |
·解决相关产权问题 | 第32页 |
·努力使现代市场体系尽可能地在紧张有序中进行 | 第32页 |
·完善经济法律体制和宏观调控体系 | 第32-33页 |
·完善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 第33-34页 |
·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第34-35页 |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及其完善 | 第35-51页 |
·确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方向 | 第35-36页 |
·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述 | 第36-38页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这一阶段改革目标 | 第36-37页 |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37页 |
·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 第37-38页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述 | 第38-43页 |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 第38-39页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强调非公有制经济重要地位 | 第39-40页 |
·提速并健全我国现代市场体系 | 第40-41页 |
·快速改观政府职能,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 | 第41页 |
·首次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 第41-42页 |
·不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 第42-43页 |
·深化经济体制该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 第43页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着力点 | 第43-51页 |
·着力点一:所有制结构 | 第43-45页 |
·着力点二:收入分配制度 | 第45-47页 |
·着力点三:财政金融改革 | 第47-49页 |
·着力点四:社会保障制度 | 第49-51页 |
5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