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光场成像技术研究及其在激光参数测量中的应用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2页
   ·引言第12-13页
   ·光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8页
     ·光场理论的提出第13-14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4-23页
     ·国内发展概况第23-28页
   ·激光技术及激光参数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8-29页
   ·光场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第29-30页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30-32页
第二章 光场成像理论第32-55页
   ·光场基本理论第32页
   ·光场参量的数学表示及传输矩阵第32-37页
     ·光场的两平面参量化及传输第33-34页
     ·光场的位置角度参量化及传输第34-35页
     ·光场的球面参量化第35-36页
     ·空间光线与光场的对应关系第36-37页
   ·光场采样第37-44页
     ·基于针孔阵列的光场方向采样第37-40页
     ·基于微透镜阵列的光场方向采样第40-42页
     ·基于微透镜阵列的光场位置采样第42-44页
   ·光场重构第44-53页
     ·非聚焦型光场成像系统的光场重构原理第44-48页
     ·聚焦型光场成像系统的光场重构原理第48-53页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三章 聚焦型光场成像系统的算法设计第55-79页
   ·引言第55页
   ·点扩散函数加权式光场重构第55-64页
     ·点扩散函数光场重构第55-60页
     ·Kernel函数设计第60-64页
   ·光场重图的对焦评价函数第64-68页
   ·光场对焦搜索算法第68-70页
   ·基于景物深度的光场图对焦搜索算法第70-75页
     ·深度信息提取原理第71页
     ·基于视差的深度计算第71-72页
     ·深度图计算第72-73页
     ·光场重构的两步法对焦搜索第73-75页
   ·数字对焦的程序实现第75-78页
     ·对焦步骤第75-76页
     ·对焦流程第76-78页
   ·总结第78-79页
第四章 聚焦型光场成像系统的设计第79-97页
   ·系统光学参数第79-80页
   ·光学系统决定的相关参数第80-88页
     ·渐晕系数第80-81页
     ·有效物方视场角和线视场第81-82页
     ·空间线分辨率第82-83页
     ·方向分辨率第83-84页
     ·光场数字对焦算法的景深及对焦分辨率第84-88页
   ·系统景深匹配第88-89页
   ·系统参数选择第89-93页
     ·主镜与微透镜参数的确定第89-90页
     ·探测器参数选取第90-91页
     ·系统结构参数确定第91-93页
   ·整体设计及仿真第93-95页
     ·探测器与微透镜阵列轴向距离优化第93页
     ·光学系统仿真第93-94页
     ·系统杂散光分析第94-95页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五章 聚焦型光场成像的实验研究第97-110页
   ·倾斜检测第97-99页
   ·仿真实验及分析第99-103页
     ·基础重构模拟第100-102页
     ·点扩散函数加权重构模拟第102-103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03-109页
     ·初步试验第103-104页
     ·改进实验第104-109页
   ·总结第109-110页
第六章 基于光场成像技术的激光参数测量第110-132页
   ·激光参数测量第110-111页
   ·列阵成像系统远场焦斑漂移量测量第111-114页
   ·光场成像技术的激光远场焦斑漂移量测量第114-124页
     ·焦斑垂轴漂移量计算第116-117页
     ·焦斑沿轴漂移量计算第117-124页
   ·光场技术激光远场能量分布测量第124-127页
   ·光场技术激光近场参数测量第127-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32-135页
   ·研究工作总结第132-133页
   ·文章主要创新点第133-134页
   ·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2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2-143页
 作者简介第142页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源影像下的目标运动分析及应用
下一篇:大视场三线阵立体航测相机光学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