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口述史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11页 |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 ·运用口述史研究的优势 | 第9页 |
| ·陈家沟历史需要被记录 | 第9-10页 |
| ·太极拳的研究发展所需 | 第10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2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口述史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口述史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武术口述史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陈家沟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陈氏太极拳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6-18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16页 |
| ·口述史研究法 | 第16-18页 |
| 4 分析与讨论 | 第18-53页 |
| ·陈家沟概况 | 第18-20页 |
| ·社会背景 | 第18页 |
| ·人口形成 | 第18页 |
| ·经济结构 | 第18-19页 |
| ·自然地理 | 第19-20页 |
|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概况 | 第20-24页 |
| ·产生与发展 | 第20页 |
| ·陈氏太极拳传递表 | 第20-22页 |
| ·主要传承人状况 | 第22-24页 |
|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基于口述史研究的范式 | 第24-26页 |
| ·口述史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 ·口述史与陈氏太极拳研究的相关性 | 第25-26页 |
|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发展历程概况 | 第26-35页 |
| ·清末至抗战后期的陈家沟(1900-1949) | 第26页 |
| ·解放初期的陈家沟(1950-1957) | 第26-27页 |
| ·习拳风气全面展开(1958-1966) | 第27-29页 |
|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影响(1966-1968) | 第29-30页 |
| ·传承的“白热化”状态(1968-1972) | 第30-31页 |
| ·传承进入最后冲刺期(1973-1979) | 第31-32页 |
| ·陈家沟逐渐对外交流(1980-1984) | 第32-35页 |
| ·家庭蜕变:从传承无奈至拳艺营生 | 第35-38页 |
| ·兼顾农耕下的迫切传习 | 第35-36页 |
| ·依托拳艺上的家庭维系 | 第36-38页 |
| ·习拳动因:自拳术丰盈思想 | 第38-40页 |
| ·家族内太极传承的惯习 | 第38-40页 |
| ·太极拳替代消遣活动 | 第40页 |
| ·以技术提升社会地位 | 第40页 |
| ·拳术精髓:言传身教方为传 | 第40-43页 |
| ·授拳中的巨细 | 第40-42页 |
| ·太极拳本无风格 | 第42-43页 |
| ·习拳追求:源自妙境的动力 | 第43-46页 |
| ·悟性思维趋势下的巧劲 | 第43-45页 |
| ·历史故事对拳师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训练方式:感性训练的科学化 | 第46-50页 |
| ·完备的训练体系 | 第46-48页 |
| ·独特的环境氛围 | 第48-50页 |
| ·承传特征:超越拳术本身的传承方式 | 第50-53页 |
| ·无仪式胜似仪式的传承 | 第50-51页 |
| ·以拳术而寻觅思想上的造诣 | 第51-53页 |
| 5. 结论 | 第53-55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 附件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