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肝郁证)的临床疗效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第13-28页 |
| 1. 西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 | 第13-18页 |
|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概念及发展史 | 第13页 |
|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因与机制 | 第13-16页 |
| ·病因 | 第13页 |
| ·CVA的发病的机制 | 第13-16页 |
| ·气道炎症机制 | 第14页 |
| ·气道高反应性机制 | 第14-15页 |
| ·气道重塑机制 | 第15页 |
| ·神经—受体机制 | 第15-16页 |
| ·免疫学机制 | 第16页 |
| ·CVA的治疗 | 第16-18页 |
| ·环境治疗 | 第16-17页 |
| ·CVA的药物治疗 | 第17-18页 |
| ·吸入性激素(ICS) | 第17页 |
| ·支气管扩张剂 | 第17页 |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 第17页 |
| ·其他H1受体阻断剂 | 第17-18页 |
| ·免疫调节剂 | 第18页 |
| ·推荐治疗 | 第18页 |
| 2.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研究概述 | 第18-28页 |
| ·中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病名的认识 | 第18页 |
| ·中医对咳嗽病因的认识 | 第18-19页 |
| ·外因 | 第18-19页 |
| ·内因 | 第19页 |
| ·中医有关肝与肺关系的论述 | 第19-20页 |
| ·对“肝肺相关”理论的探讨 | 第20-21页 |
| ·肝肺生理相关 | 第20页 |
| ·经络相连 | 第20页 |
| ·五行生克 | 第20页 |
| ·阴阳相照,共司气机升降 | 第20页 |
| ·共主行血 | 第20页 |
| ·肝肺病理相因 | 第20-21页 |
| ·枢机不利 | 第20-21页 |
| ·木叩金鸣 | 第21页 |
| ·风摇钟鸣 | 第21页 |
| ·虚火灼金 | 第21页 |
| ·瘀血阻肺 | 第21页 |
| ·对肝郁与咳嗽相关性的探讨 | 第21-27页 |
| ·对肝郁、气机失调与咳嗽相关性的探讨 | 第22-23页 |
| ·对肝郁、病理产物与咳嗽相关性的探讨 | 第23-27页 |
| ·对肝郁、内风与咳嗽相关性的探讨 | 第23-24页 |
| ·对肝郁、痰与咳嗽相关性的探讨 | 第24-25页 |
| ·对肝郁、瘀血与咳嗽相关性的探讨 | 第25-27页 |
| ·立法依据 | 第27-28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8-42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28-30页 |
| ·病例来源 | 第28页 |
| ·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8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 第29-30页 |
| ·纳入标准 | 第29页 |
| ·排除标准 | 第29页 |
|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第29页 |
| ·终止标准 | 第29-30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0-36页 |
| ·随机对照分组方案 | 第30页 |
| ·治疗方法 | 第30-32页 |
| ·实验设备 | 第32页 |
| ·观察疗程 | 第32页 |
| ·临床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第32-36页 |
| ·一般情况 | 第32页 |
|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32页 |
| ·疗效观察指标 | 第32-33页 |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33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3-36页 |
| ·AHR程度判定标准 | 第33页 |
| ·咳嗽症状积分 | 第33-34页 |
| ·生活质量评估 | 第34页 |
|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 第34-35页 |
| ·单项证候评分标准 | 第35-36页 |
| ·各项指标观察周期及时间点 | 第36页 |
| ·疗效指标观察时间 | 第36页 |
| ·安全性指标观察时间 | 第36页 |
| ·统计学方法与分析 | 第36页 |
| 3. 两组病例资料分析 | 第36-41页 |
|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第36-37页 |
|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 第36-37页 |
|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情况比较 | 第37页 |
|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疗效情况比较 | 第37-40页 |
| ·治疗2周后两组PD20-FEV1比较 | 第37页 |
| ·治疗2周后两组肺功能FEV1比较 | 第37-38页 |
| ·治疗2周后两组PEF比较 | 第38页 |
| ·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总IgE比较 | 第38页 |
| ·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EOS计数比较 | 第38-39页 |
| ·治疗2周后两组咳嗽症状积分评分比较 | 第39页 |
| ·治疗2周后两组LCQ评分比较 | 第39页 |
| ·治疗2周后两组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 第39-40页 |
| ·治疗2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40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40-41页 |
| 4. 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 | 第42-48页 |
| 1. 方义分析 | 第42-44页 |
| 2. 柴胡疏肝散的实验研究 | 第44-45页 |
|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第44-45页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 4. 结论 | 第47-48页 |
| 第四部分 问题及展望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综述 | 第54-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附件 | 第6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