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超临界醇热技术制备全波段光催化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9页
   ·研究背景第8页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概述第8-9页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开发及实际应用第9-12页
     ·半导体光催化在环境治理的研究与应用第9-10页
     ·半导体光催化在能源开发的研究与应用第10-11页
     ·半导体光催化在抗菌研究与应用第11-12页
   ·半导体光催化的基本原理第12-13页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研究现状第13-17页
     ·半导体复合第14-15页
     ·贵金属沉积第15-16页
     ·离子掺杂第16页
     ·表面光敏化第16-17页
   ·立题依据与研究方案第17-19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19-24页
   ·试剂与原料第19-20页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第20-21页
     ·超临界醇热法制备Ag/TiO_2-N光催化剂第20页
     ·BiOI-RGO复合材料的合成第20-21页
   ·光催化材料的表征第21-22页
     ·X射线衍射仪(XRD)第21页
     ·物理吸附仪(BET)第21页
     ·扫描电镜(FESEM)第21页
     ·透射电镜(TEM)第21页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DRS)第21页
     ·热重分析(TG-DTA)第21-22页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22页
     ·荧光光谱(PL)第22页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第22页
     ·光电化学测试(Photoelectrochemical Test)第22页
     ·有机碳和氮含量测定(TOC,TNb)第22页
   ·催化性能测试第22-24页
     ·粉体Ag/TiO_2-N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测试第22-23页
     ·超临界醇热技术制备Ag/TiO_2-N杀灭鲍曼不动杆菌第23页
     ·醇热法制备BiOI-RGO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测试及其杀灭鲍曼不动杆菌第23页
     ·催化过程活性物种检测实验第23页
     ·自修复实验第23-24页
第三章 超临界醇热法制备Ag/TiO_2-N复合型可见光催化剂及其污染物降解性能第24-33页
   ·引言第24-25页
   ·结果与讨论第25-32页
     ·样品广角XRD分析第25页
     ·样品 TG 和 FTIR 分析第25-26页
     ·样品形貌分析第26-27页
     ·样品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第27-28页
     ·样品XPS分析第28页
     ·样品TG、Raman和FTIR分析第28-29页
     ·样品UV-Vis DRS分析第29页
     ·样品光催化活性分析第29-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Ag/TiO_2-N光催化剂杀灭鲍曼不动杆菌性能的研究第33-42页
   ·引言第33-34页
   ·结果与讨论第34-40页
     ·不同催化剂在黑暗条件下以及可见光照条件下杀菌活性比较第34-35页
     ·Ag/TiO_2-N光催化杀灭鲍曼不动杆菌中协同作用的证明第35页
     ·样品(4.00 mol%)Ag/TiO_2-N光催化杀灭鲍曼不动杆菌形貌图第35-36页
     ·(4.00 mol%)Ag/TiO_2-N光催化剂杀菌过程的激光共聚焦分析第36-37页
     ·不同催化剂杀灭鲍曼不动杆菌的钾离子、TOC浓度的检测第37页
     ·(4.00 mol%)Ag/TiO_2-N抗菌的普适性分析第37-38页
     ·(4.00 mol%)Ag/TiO_2-N杀菌过程中不同制备方法比较第38页
     ·不同催化剂在红外条件下的杀菌考察第38-39页
     ·(4.00 mol%)Ag/TiO_2-N 杀菌过程中不同制备方法比较第39-40页
     ·不同催化剂在红外条件下的杀菌考察第40页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五章 BiOI-RGO在可见光长波段光催化性能研究第42-52页
   ·前言第42-43页
   ·结果与讨论第43-51页
     ·样品广角XRD分析第43页
     ·样品FESEM形貌分析第43-44页
     ·样品BiOI-RG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第44-45页
     ·样品BiOI-RG的FTIR分析第45页
     ·样品BiOI-RG的Raman图谱分析第45-46页
     ·样品UV-Vis DRS和禁带宽度分析第46-47页
     ·样品BiOI-RGO的PL光谱分析第47页
     ·样品光催化活性分析第47-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致谢第61-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螺二芴为母体的光控荧光传感器以及双光子光致变色材料
下一篇:石墨烯材料自下而上的微波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