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水电站调度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水电站发电效益考核评价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7页 |
| ·乌江流域概况 | 第20-21页 |
| ·自然地理 | 第20页 |
| ·水文气象 | 第20-21页 |
| ·乌江梯级水电站开发 | 第21-22页 |
| ·乌江梯级水电站主要参数 | 第22-23页 |
| ·梯级水电站主要参数 | 第22页 |
| ·数据资料 | 第22-23页 |
| ·乌江干流梯级水电站发电调度 | 第23-24页 |
| ·2009-2013年乌江梯级水电站来水及发电情况 | 第24-26页 |
| ·2009-2013年乌江流域来水情况 | 第24-25页 |
| ·2009-2013年乌江梯级发电量统计 | 第25-26页 |
| ·乌江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度效益考核 | 第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梯级水电站发电效益考核评价方法 | 第27-37页 |
| ·常规发电效益考核评价方法 | 第27-33页 |
| ·评价思路 | 第27-28页 |
| ·评价指标 | 第28-32页 |
| ·梯级联合调度后各站调度图的制定 | 第32-33页 |
| ·基于优化挖潜的发电效益考核评价方法 | 第33-36页 |
| ·评价思路 | 第33-34页 |
| ·评价指标 | 第34-35页 |
| ·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发电效益考核评价的影响因素及处理 | 第37-48页 |
| ·出力系数对水电站发电效益考核评价的影响 | 第37-39页 |
| ·2009-2013 年乌江梯级水电站日均出力系数分析 | 第37-38页 |
| ·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 ·乌江梯级水电站出力系数敏感性分析 | 第39-41页 |
| ·联合发电调度模型 | 第40页 |
| ·联合发电调度模型求解及电量模拟结果 | 第40-41页 |
| ·乌江梯级水电站综合出力系数曲线的制定 | 第41-43页 |
| ·滑动平均法 | 第41-42页 |
| ·制定步骤 | 第42页 |
| ·各电站综合出力系数曲线 | 第42-43页 |
| ·综合出力系数曲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分析 | 第43-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乌江梯级水电站发电效益考核评价 | 第48-88页 |
| ·常规发电效益考核评价 | 第48-53页 |
| ·梯级水电站作用下的调度图的制定 | 第48-52页 |
| ·考核评价结果 | 第52-53页 |
| ·基于优化挖潜的发电效益考核评价 | 第53-78页 |
| ·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模型求解算法研究 | 第53-74页 |
| ·最大理论发电量的计算 | 第74-77页 |
| ·考核评价结果 | 第77-78页 |
| ·结果分析 | 第78-87页 |
| ·小结 | 第87-8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 ·结论 | 第88-89页 |
| ·展望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发表论文情况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