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自然地理学论文--一般理论与方法论文--景观学、区域论论文

南昌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研究背景第12页
     ·研究意义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8页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第13页
     ·景观格局驱动力研究第13-14页
     ·景观格局优化和动态模拟研究第14-16页
     ·景观格局脆弱性研究第16-17页
     ·研究述评第17-18页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21页
     ·研究内容第18-19页
     ·技术路线第19-21页
   ·拟解决的问题第21-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第22-33页
   ·研究区概况第22-24页
     ·地理位置第22页
     ·自然环境第22-23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23-24页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第24-32页
     ·数据来源第24-26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第26页
     ·遥感图像预处理第26-30页
     ·其他数据处理第30-32页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基于遥感的景观解译与分类第33-44页
   ·景观分类体系第33-34页
   ·遥感解译方法第34-36页
     ·目视解译第34-35页
     ·计算机解译第35页
     ·解译方案设计第35-36页
   ·基于遥感的景观分类第36-43页
     ·野外踏勘第36-38页
     ·解译标志的建立第38-39页
     ·训练样本区的选择第39页
     ·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第39页
     ·分类精度评价第39-41页
     ·分类结果第41-43页
   ·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第44-67页
   ·植被覆盖度估算第44-54页
     ·遥感估算方法第44-45页
     ·植被指数选取第45-46页
     ·基于TAVI的像元二分模型第46-47页
     ·模型参数求解第47-49页
     ·植被覆盖度估算结果第49-54页
   ·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第54-57页
     ·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检测方法第54页
     ·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特征第54-55页
     ·植被覆盖度区域时空变化特征第55-57页
   ·林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第57-59页
   ·植被覆盖度的地形梯度变异规律第59-62页
     ·植被覆盖度的高程梯度变化第59-61页
     ·植被覆盖度的坡度梯度变化第61-62页
   ·植被覆盖度对景观利用方式转变的响应分析第62-63页
   ·小结与讨论第63-67页
第五章 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第67-89页
   ·景观类型结构变化第67-71页
   ·景观空间转移矩阵第71-73页
     ·转移矩阵构建第71-72页
     ·景观类型流向分析第72-73页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第73-77页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择第74-75页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与分析第75-77页
   ·景观变化信息图谱地形梯度效应第77-88页
     ·研究方法第77-79页
     ·景观类型结构的地形位梯度差异第79-83页
     ·景观变化信息图谱分析第83-84页
     ·景观变化信息图谱的地形梯度效应第84-87页
     ·图谱地形梯度效应成因第87-88页
   ·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景观格局脆弱性时空演变第89-121页
   ·景观格局脆弱性评价第89-94页
     ·评价方法第89-91页
     ·技术思路与实现第91-94页
   ·基于空间统计的景观格局脆弱性尺度效应分析第94-98页
     ·研究方法第94-96页
     ·尺度与变化方向效应分析第96-98页
   ·景观格局脆弱性时空异质性与关联性特征第98-110页
     ·研究方法第98-100页
     ·时空异质性特征第100-108页
     ·时空关联性特征第108-110页
   ·基于景观格局脆弱性的景观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分析第110-118页
     ·景观格局脆弱性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性分析第110-111页
     ·景观变化信息图谱对脆弱性演变的影响第111-118页
   ·景观格局脆弱区生态调控措施第118-120页
     ·低脆弱区生态恢复措施第118页
     ·中低脆弱区生态恢复措施第118页
     ·中脆弱区生态恢复措施第118-119页
     ·中高脆弱区生态恢复措施第119页
     ·高脆弱区生态恢复措施第119-120页
   ·小结第120-121页
第七章 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第121-139页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模式第121-122页
   ·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因子库构建第122-124页
   ·基于SD模型的景观格局变化非空间驱动分析第124-127页
     ·研究方法第124页
     ·SD模型构建第124-127页
   ·基于GIS-Logistic耦合模型的景观格局变化空间驱动分析第127-138页
     ·Logistic回归模型第127-128页
     ·驱动因子的空间化第128-132页
     ·GIS-Logistic耦合模型构建第132页
     ·转变为耕地空间驱动分析第132-134页
     ·转变为林地的空间驱动分析第134-135页
     ·转变为建设用地空间驱动分析第135-136页
     ·转变为其它土地的空间驱动力分析第136-137页
     ·转变为水域的空间驱动力分析第137-138页
   ·小结第138-13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9-143页
   ·结论第139-142页
   ·创新点第142页
   ·展望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3页
附录第153-155页
作者简介第155-156页
致谢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以来中国诗化小说研究
下一篇:水稻根际氧浓度对分蘖期根系形态和氮代谢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