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一、前言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28页 |
·紫花苜蓿 | 第12-19页 |
·紫花苜蓿价值 | 第12-13页 |
·我国苜蓿品种 | 第13-19页 |
·紫花苜蓿产业现状 | 第19-20页 |
·紫花苜蓿叶部病害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苜蓿茎叶病害种类 | 第20-21页 |
·紫花苜蓿茎叶病害的危害 | 第21页 |
·紫花苜蓿叶部病害防治现状 | 第21-23页 |
·利用抗病品种 | 第21-22页 |
·生态防治 | 第22页 |
·生物防治 | 第22-23页 |
·化学防治 | 第23页 |
·紫花苜蓿抗病性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紫花苜蓿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紫花苜蓿抗病性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紫花苜蓿品种抗病性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紫花苜蓿品种抗病机制 | 第26-28页 |
三、材料与方法 | 第28-35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8页 |
·供试紫花苜蓿品种 | 第28-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播种 | 第31页 |
·管理 | 第31页 |
·测定项目 | 第31-32页 |
·播种前测定指标 | 第31-32页 |
·千粒重 | 第31-32页 |
·发芽率 | 第32页 |
·播种后测定指标 | 第32页 |
·出苗率 | 第32页 |
·越冬率 | 第32页 |
·草产量 | 第32页 |
·病害种类确定 | 第32-33页 |
·田间诊断方法 | 第32页 |
·室内鉴定方法 | 第32-33页 |
·病原物分离与鉴定方法 | 第33页 |
·培养基 | 第33页 |
·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调查 | 第33-34页 |
·抗病性评价 | 第34页 |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四、结果 | 第35-66页 |
·播种量与出苗率 | 第35-37页 |
·试验期内植株密度变化与草产量 | 第37-40页 |
·试验区发生的紫花苜蓿病害种类 | 第40-43页 |
苜蓿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 | 第40-41页 |
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 | 第41页 |
苜蓿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 | 第41-42页 |
苜蓿匍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 | 第42页 |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Phoma medicaginis) | 第42-43页 |
·发病季节与危害程度 | 第43-44页 |
·抗病性评价 | 第44-62页 |
·40个苜蓿品种各病害发病率 | 第44-52页 |
·品种对单一病害的抗性 | 第52-60页 |
对霜霉病的抗性 | 第55-56页 |
对褐斑病的抗性 | 第56-57页 |
对白粉病的抗性 | 第57-58页 |
对茎点霉叶斑病和黑茎病的抗性 | 第58-59页 |
对匍柄霉叶斑病的抗性 | 第59-60页 |
·品种的综合特性评价 | 第60-62页 |
·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综合性评价 | 第62-66页 |
五、讨论 | 第66-72页 |
·越冬率 | 第66页 |
·试验地病害种类 | 第66页 |
·苜蓿品种的抗病性 | 第66-69页 |
·抗霜霉病品种 | 第67-68页 |
·抗苜蓿褐斑病品种 | 第68页 |
·抗苜蓿白粉病品种 | 第68页 |
·抗苜蓿匍柄霉叶斑病品种 | 第68页 |
·抗苜蓿茎点霉叶斑病品种 | 第68-69页 |
·紫花苜蓿抗病性综合评价 | 第69-70页 |
·紫花苜蓿病害防治要点 | 第70页 |
·主要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项目资助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