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生物质碱金属迁移与催化特性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 | 第12-13页 |
·共气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共气化技术的优点 | 第13页 |
·共气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煤/生物质共气化中碱金属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生物质热转化过程中碱金属的迁移规律 | 第17-19页 |
·生物质碱金属的催化性能 | 第19-2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8页 |
·实验原料的选取及制备 | 第22-24页 |
·煤和生物质的选取 | 第22-23页 |
·石墨的选取 | 第23页 |
·酸洗煤的制备 | 第23页 |
·不同孔性质煤焦的制备 | 第23-24页 |
·实验装置及热解过程 | 第24-25页 |
·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分析表征方法 | 第26-28页 |
·煤中矿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气化反应性测定 | 第26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26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6页 |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测定 | 第26-27页 |
·元素分析 | 第27页 |
·碱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共热解过程中生物质碱金属的迁移过程 | 第28-34页 |
·实验部分 | 第28页 |
·热解过程中焦产率和焦油产率 | 第28-30页 |
·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碱金属的释放过程 | 第30-31页 |
·煤热解过程中碱金属的释放过程 | 第31-32页 |
·共热解过程中生物质碱金属的迁移过程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煤焦成分和结构对生物质碱金属迁移的影响 | 第34-45页 |
·生物质/石墨共热解中生物质碱金属迁移 | 第34-35页 |
·煤中矿物质含量对生物质碱金属迁移的影响 | 第35-39页 |
·酸洗条件对煤中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酸洗脱除的煤中矿物质成分 | 第36-38页 |
·煤中矿物质含量对生物质碱金属迁移的影响 | 第38-39页 |
·孔性质对生物质碱金属迁移的影响 | 第39-41页 |
·不同热解气氛下煤焦的孔性质 | 第39-40页 |
·煤焦的比表面积对生物质碱金属迁移的影响 | 第40-41页 |
·煤焦中氧含量对生物质碱金属迁移的影响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生物质碱金属催化作用的研究 | 第45-54页 |
·气化反应性的评价方法 | 第45-46页 |
·碱金属复合物的催化作用 | 第46-48页 |
·矿物质含量对煤焦反应性的影响 | 第48-51页 |
·矿物质含量对单独热解煤焦反应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矿物质含量对共热解煤焦反应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比表面积对煤焦反应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页 |
·不足与建议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