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农田土壤固碳措施 | 第11-12页 |
| ·秸秆还田对农田固碳潜力的影响 | 第12页 |
| ·影响秸秆还田下农田固碳潜力的因素 | 第12-14页 |
| ·秸秆热解制备生物炭的固碳减排潜力 | 第14-17页 |
| ·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不同有机碳含量的土壤碳固持能力研究 | 第19-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 ·材料 | 第19-20页 |
|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0页 |
| ·计算 | 第20-21页 |
|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 ·土壤CO_2-C累积释放量及其释放比例的变化 | 第21-22页 |
| ·激发效应的变化 | 第22页 |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 | 第22-23页 |
| ·秸秆添加后土壤有机碳截留碳及其比例 | 第23页 |
| ·秸秆分解期间土壤有机碳来自秸秆和原有土壤的比例 | 第23-24页 |
| ·讨论 | 第24-25页 |
| ·土壤有机碳矿化 | 第24页 |
| ·土壤激发效应的变化 | 第24页 |
| ·土壤有机碳固持 | 第24-25页 |
| ·总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秸秆还田配施中微量元素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 第26-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 ·培养方法 | 第27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7页 |
| ·模型及有关计算 | 第27页 |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 ·添加养分对土壤CO_2释放的影响 | 第28页 |
| ·土壤有机碳矿化动力学模型 | 第28-29页 |
|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CO_2-C累积释放量、土壤碳截留和有机碳表观平衡的影响 | 第29页 |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熵的变化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总结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减量施氮配施肥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固持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33-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4-35页 |
| ·数据分析及处理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 ·减量施氮及配施生物炭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减量施N及配施生物炭对土壤NO_3~--N、NH_4~+-N和全氮影响 | 第36页 |
| ·减氮施肥配施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减量施N及配施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第37页 |
| ·减量施N及配施生物炭对活性有机碳组分占总有机碳比例的影响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