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9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起源与概况 | 第11-12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聚合物的制备 | 第12-19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制备过程及条件选择 | 第13-19页 |
·溶剂的选择 | 第13-14页 |
·模板分子的选择 | 第14-15页 |
·功能单体的选择 | 第15页 |
·交联剂的选择 | 第15-16页 |
·聚合方式的选择 | 第16-19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与分类 | 第19-21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 第19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 第19-21页 |
·共价键法 | 第19-20页 |
·非共价键法 | 第20-21页 |
·空间牺牲法 | 第21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 第21-24页 |
·在化学仿生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在色谱分离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分子印迹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24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简介 | 第24-33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基本原理 | 第26-30页 |
·消逝波 | 第26-27页 |
·等离子体 | 第27-28页 |
·等离子体的产生 | 第28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 第28-30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系统的组成 | 第30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系统的分类 | 第30-33页 |
·棱镜耦合结构 | 第30-31页 |
·光学波导结构 | 第31-32页 |
·光纤耦合结构 | 第32页 |
·光栅耦合式结构 | 第32-33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应用 | 第33-37页 |
·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33-35页 |
·在化学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35-36页 |
·SPR 传感器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 第36-37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37-38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38-39页 |
第二章 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39-52页 |
·前言 | 第39-40页 |
·水杨酸的物化性质分析 | 第40页 |
·实验前准备工作 | 第40-43页 |
·基片的前处理 | 第40-41页 |
·金膜的蒸镀 | 第41-42页 |
·基片硫醇化 | 第42页 |
·甲基丙烯酸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提纯 | 第42-43页 |
·实验部分 | 第43-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 | 第44-48页 |
·预反应溶液的配制 | 第44页 |
·传感系统的组装与光路调节 | 第44-45页 |
·聚合物膜的现场制备 | 第45-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聚合物对水杨酸的结合动力学 | 第48页 |
·聚合物对水杨酸的吸附行为 | 第48-50页 |
·聚合物对水杨酸的选择性研究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第三章 SO2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52-66页 |
·前言 | 第52-53页 |
·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 第53-54页 |
·实验部分 | 第54-65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4-56页 |
·对所选材料的 SPR 曲线分析 | 第56-57页 |
·实验步骤 | 第57-65页 |
·SO_2模板分子与 AM 功能单体相互作用的初步检验 | 第57-58页 |
·预反应溶液的配制 | 第58-59页 |
·传感系统的组装与光路调节 | 第59页 |
·聚合物膜的现场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9-64页 |
·MIP 的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64-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