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金属矿床(总论)论文

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40页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第12-13页
   ·研究现状第13-35页
     ·世界及中国铅锌矿资源概述第13-18页
     ·岩浆热液矿床研究现状第18-21页
     ·硅钙面控矿研究现状第21-32页
     ·栖霞山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第32-35页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第35-36页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第36页
   ·工作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第36-38页
   ·主要研究成果及进展第38-40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40-51页
   ·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演化简史第40-45页
   ·区域地层第45-46页
   ·区域构造第46-47页
   ·区域岩浆岩第47-48页
   ·区域变质作用第48页
   ·区域矿产第48-51页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第51-80页
   ·矿区地质背景第51-58页
     ·地层第51-52页
     ·构造第52-57页
     ·岩浆岩第57-58页
   ·矿体地质特征第58-64页
     ·平山头矿段第58-59页
     ·甘家巷矿段第59-60页
     ·西库矿段第60页
     ·虎爪山矿段第60-64页
   ·矿体赋存规律及特征第64-68页
   ·矿石特征第68-76页
     ·矿石矿物特征第68-69页
     ·矿石结构构造第69-74页
     ·矿石类型第74-76页
   ·围岩蚀变第76-78页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第78-80页
第四章 区域岩浆岩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第80-100页
   ·区域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第80-82页
     ·岩浆岩的时序第80-81页
     ·岩浆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序第81-82页
   ·区域主要岩体分布及特征第82页
   ·岩石学特征第82-85页
     ·安基山铜矿岩体第82-84页
     ·韦岗铁矿岩体第84-85页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第85-88页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第85页
     ·测试结果第85-88页
   ·区域岩浆岩年代学研究第88-90页
     ·安基山铜矿岩体第88-89页
     ·韦岗铁矿岩体第89-90页
   ·区域岩浆岩探讨第90-100页
     ·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第90-91页
     ·岩石成因类型第91-92页
     ·源区性质第92-93页
     ·构造环境判别第93-95页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第95-100页
第五章 成矿流体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第100-121页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第100-112页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第101-102页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第102-104页
     ·包裹体均一温度第104-105页
     ·包裹体盐度第105-108页
     ·包裹体密度第108页
     ·包裹体压力第108页
     ·包裹体成分分析第108-111页
     ·成矿流体性质对成矿作用的影响第111-112页
   ·流体成矿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第112-117页
     ·元素迁移计算方法简述第112-113页
     ·围岩蚀变和成矿过程中元素迁移第113-117页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17-121页
第六章 成矿机制研究及探讨第121-186页
   ·成矿物质来源第121-136页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21-125页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25-128页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28-135页
     ·铜的来源第135-136页
   ·地球化学剖面地球化学特征第136-170页
     ·地球化学剖面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第137-142页
     ·地球化学剖面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第142-150页
     ·地球化学剖面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第150-158页
     ·地球化学剖面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58-162页
     ·地球化学剖面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62-170页
   ·成矿时代的判定第170-173页
     ·区域成矿规律的证据第170-171页
     ·构造控矿规律的证据第171-173页
     ·岩矿地球化学的证据第173页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第173-175页
   ·成矿物质迁移及沉淀第175-177页
   ·硅钙面成矿机制探讨第177-186页
     ·栖霞山矿床成矿空间定位解析第177-180页
     ·硅钙面成矿作用过程探讨第180-186页
第七章 成矿作用过程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第186-199页
   ·栖霞山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分析第186-188页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第188-199页
     ·成矿地质体第188-192页
     ·成矿构造和结构面第192-195页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第195-197页
     ·栖霞山矿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第197-199页
第八章 结论第199-203页
   ·取得的主要认识第199-201页
   ·存在的问题第201-203页
致谢第203-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21页
作者简介第221-22页

论文共2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火山岩型铍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与找矿方向
下一篇:青海岗察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