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盗窃罪新增行为类型及立法理由 | 第12-17页 |
·盗窃罪新增行为类型简述 | 第12-13页 |
·盗窃罪新增行为类型立法理由 | 第13-17页 |
·“入户盗窃”入罪的立法理由 | 第13-14页 |
·“携带凶器盗窃”入罪的立法理由 | 第14-15页 |
·“扒窃”入罪的立法理由 | 第15-17页 |
第2章“入户盗窃”的理论解读与司法适用 | 第17-24页 |
·“入户盗窃”的理论解读 | 第17-20页 |
·“户”的范围 | 第17-18页 |
·“入户”的法律性质 | 第18页 |
·“入户”目的的非法性 | 第18-19页 |
·户内无人时是否能认定为“入户盗窃” | 第19-20页 |
·间接“入户盗窃”行为 | 第20页 |
·“入户盗窃”司法适用疑难问题 | 第20-24页 |
·“入户盗窃”的共犯问题 | 第20-21页 |
·“入户盗窃”既遂与未遂问题 | 第21-22页 |
·“入户盗窃”的转化问题 | 第22-24页 |
第3章“携带凶器盗窃”的理论解读与司法适用 | 第24-31页 |
·“携带凶器盗窃”的理论解读 | 第24-27页 |
·“携带”的语义 | 第24-25页 |
·“凶器”的语义 | 第25-26页 |
·携带凶器的证明 | 第26-27页 |
·“携带凶器盗窃”司法适用疑难问题 | 第27-31页 |
·“携带凶器盗窃”的共犯问题 | 第27页 |
·“携带凶器盗窃”既遂与未遂问题 | 第27-28页 |
·“携带凶器盗窃”的转化问题 | 第28-29页 |
·“携带凶器盗窃”与非法持有型犯罪的区分 | 第29-30页 |
·“携带凶器盗窃”与“数额型盗窃”的关系 | 第30-31页 |
第4章“扒窃”的理论解读与司法适用 | 第31-38页 |
·“扒窃”的理论解读 | 第31-34页 |
·扒窃行为时空的特定性 | 第31-32页 |
·扒窃行为对象的随身性 | 第32-33页 |
·扒窃行为的公然性 | 第33-34页 |
·“扒窃”司法适用疑难问题 | 第34-38页 |
·“携带凶器扒窃”的认定 | 第34页 |
·“扒窃”既遂与未遂问题 | 第34-35页 |
·“扒窃”与“多次盗窃”的关系 | 第35-36页 |
·“扒窃”是否一律定罪 | 第36-38页 |
第5章 盗窃罪新增行为类型的刑罚适用 | 第38-45页 |
·盗窃罪新增行为类型刑罚适用的基本方法——规范化量刑方法 | 第38-40页 |
·量刑起点的确定 | 第38-39页 |
·基准刑的确定 | 第39-40页 |
·盗窃罪新增行为类型非监禁刑的适用 | 第40-41页 |
·盗窃罪新增行为类型罪后的法定量刑情节的适用 | 第41-42页 |
·盗窃罪新增行为类型未完成形态的处罚 | 第42-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