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第一节 选题由来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7-23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和确定水井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的依据 | 第23-2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二 确定水井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的依据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一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 第26页 |
二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6页 |
三 空间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四 自然科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 | 第27页 |
第五节 内容结构、创新点 | 第27-29页 |
一 本研究的结构 | 第27-28页 |
二 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秦汉黄河流域水井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 | 第29-79页 |
第一节 黄河最大支流泾渭流域:关中地区 | 第29-46页 |
一 关中地域概念的界定 | 第29-30页 |
二 关中地区水井遗迹类型 | 第30-34页 |
三 关中地区水井遗迹分布的空间特征 | 第34-38页 |
四 关中地区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 第38-46页 |
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核心区域:中原地区 | 第46-66页 |
一 中原地区区域范围的界定 | 第46-47页 |
二 中原地区水井遗迹类型 | 第47-54页 |
三 中原地区水井遗迹分布的空间特征 | 第54-58页 |
四 中原地区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 第58-66页 |
第三节 黄河下游地区:河北平原 | 第66-78页 |
一 河北平原区域范围的界定 | 第66页 |
二 河北平原水井遗迹类型 | 第66-70页 |
三 河北平原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 | 第70-73页 |
四 河北平原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 第73-7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三章 秦汉长江流域水井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 | 第79-125页 |
第一节 长江上游地区:西南地区 | 第79-93页 |
一 西南地区地域概念的界定 | 第79页 |
二 巴蜀与“西南夷” | 第79-80页 |
三 西南地区水井遗迹类型 | 第80-85页 |
四 西南地区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 | 第85-87页 |
五 西南地区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 第87-93页 |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两湖及鄱阳湖平原 | 第93-108页 |
一 两湖及鄱阳湖平原区域范围界定 | 第93-94页 |
二 两湖及鄱阳湖平原水井遗迹类型 | 第94-99页 |
三 两湖及鄱阳湖平原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 | 第99-102页 |
四 长江中游地区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 第102-108页 |
第三节 长江下游地区: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 | 第108-124页 |
一 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范围的界定 | 第108页 |
二 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水井遗迹的类型 | 第108-116页 |
三 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水井遗迹分布的空间特征 | 第116-120页 |
四 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 第120-124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四章 秦汉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水井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 | 第125-141页 |
第一节 秦汉长城的走向 | 第125-128页 |
一 秦长城 | 第125-126页 |
二 汉长城 | 第126-128页 |
第二节 秦汉北方长城沿线地区的水井遗迹空间特征与区域差异 | 第128-140页 |
一 北方长城沿线地区区域范围界定 | 第128页 |
二 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水井遗迹类型 | 第128-130页 |
三 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水井遗迹分布空间特征 | 第130-133页 |
四 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水井遗迹分布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 第133-140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五章 秦汉濒海地区水井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 | 第141-170页 |
第一节 北部濒海地区:环渤海地区北部 | 第141-148页 |
一 环渤海地区北部区域范围界定 | 第141页 |
二 环渤海地区北部水井遗迹类型 | 第141-143页 |
三 环渤海地区北部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 | 第143-145页 |
四 环渤海地区北部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 第145-148页 |
第二节 东部濒海地区:山东地区` | 第148-157页 |
一 山东地区地域概念界定 | 第148-149页 |
二 山东地区水井遗迹类型 | 第149-152页 |
三 山东地区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 | 第152-154页 |
四 山东地区水井遗迹的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 第154-157页 |
第三节 南部濒海地区:岭南及福建地区 | 第157-168页 |
一 岭南及福建地区地域概念的界定 | 第157页 |
二 岭南及福建地区水井遗迹类型 | 第157-160页 |
三 岭南及福建地区水井遗迹分布的空间特征 | 第160-163页 |
四 岭南地区及福建地区水井遗迹空间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 第163-16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68-17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6页 |
附录:秦汉水井遗迹空间分布表 | 第186-21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12-213页 |
致谢 | 第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