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11-12页 |
| 1 绪论 | 第12-29页 |
|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 ·我国能源现状 | 第12-13页 |
| ·中国环境现状 | 第13页 |
| ·生物质新能源特征 | 第13-14页 |
| ·国内生物质能源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 ·开发生物质能源对我国必要性 | 第15页 |
| ·生物质能转化利用形式 | 第15-16页 |
| ·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7页 |
| ·固化成型机理 | 第16-17页 |
| ·固化成型工艺 | 第17-19页 |
| ·生物质固化成型设备类型 | 第19-20页 |
| ·成型设备国内外应用状况 | 第20-23页 |
| ·生物质固化成型理论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7-2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2 生物质环模成型机成型模具的磨损原因的分析 | 第29-43页 |
| ·模具失效原因及形式的分析 | 第29页 |
| ·环模成型模具磨损 | 第29-33页 |
| ·模具磨损过程 | 第29-30页 |
| ·磨损的分类 | 第30-31页 |
| ·环模磨损机理 | 第31-32页 |
| ·环模磨损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32-33页 |
| ·柱塞式环模成型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 ·柱塞式环模成型机基本结构 | 第33-34页 |
| ·柱塞式环模基本工作原理 | 第34页 |
| ·柱塞式环模强度讨论分析 | 第34-40页 |
| ·环模弯曲强度 | 第35-39页 |
| ·环模接触抗压强度 | 第39-40页 |
| ·环模失效分析 | 第40-42页 |
| ·疲劳破坏 | 第40-41页 |
| ·环模失效宏观形貌分析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3 基于分形表征的环模凹模-成型物料表面接触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3-61页 |
| ·引言 | 第43-45页 |
| ·Matlab简介 | 第43-44页 |
| ·环模凹模接触表面分形函数特性 | 第44-45页 |
| ·分形理论 | 第45-50页 |
| ·W-M分形函数 | 第45页 |
| ·M-B分形接触模型 | 第45-50页 |
| ·建立环模凹模粗糙表面曲线 | 第50-56页 |
| ·分形表征参数特性分析 | 第51页 |
| ·环模表面轮廓粗糙表面样本 | 第51-52页 |
| ·环模表面轮廓分形维数测定 | 第52-54页 |
| ·表面曲线函数及几何曲线建立 | 第54-56页 |
| ·建立粗糙表面面域 | 第56-58页 |
| ·关键点提取 | 第56页 |
| ·粗糙表面样条曲线的建立 | 第56-57页 |
| ·粗糙表面面域确定 | 第57-58页 |
| ·建立环模凹模-成型物料接触模型 | 第58-60页 |
| ·模型建立的流程 | 第58页 |
| ·建立几何模型 | 第58页 |
| ·设置属性及划分网格 | 第58-59页 |
| ·接触对建立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4 环模凹模接触表面磨损模型的建立 | 第61-75页 |
| ·引言 | 第61页 |
| ·柱塞式生物质成型机环模凹模受力分析 | 第61-63页 |
| ·柱塞式环模成型机基本工作原理 | 第61-62页 |
| ·压辊凸模受力分析 | 第62页 |
| ·环模凹模受力及关键参数的确定 | 第62-63页 |
| ·生物质环模成型凹模磨损模型建立 | 第63-74页 |
| ·磨损模型理论分析 | 第63-66页 |
| ·环模凹模磨损程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6-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5 磨损程度预测模型试验验证和柱塞式环模磨损预测及探讨 | 第75-90页 |
| ·引言 | 第75页 |
| ·磨损程度预测模型试验验证 | 第75-83页 |
| ·压辊式生物质环模凹模磨损总量试验验证 | 第75-80页 |
| ·柱塞式生物质环模试验机成型凹模磨损总量试验验证 | 第80-83页 |
| ·环模凹模磨损程度预测及探讨 | 第83-89页 |
| ·环模磨损总量的计算公式 | 第83页 |
| ·环模凹模总磨损量随磨损时间的变化规律及环模寿命预测 | 第83-87页 |
| ·凹模材质与物料种类对磨损总量的影响及其探讨 | 第87-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6 环模凹模摩擦热-结构耦合分析及凹模接触表面最高温升预测 | 第90-117页 |
| ·引言 | 第90页 |
| ·环模摩擦接触热弹性耦合有限元法 | 第90-95页 |
| ·温度场有限元方程建立 | 第90-93页 |
| ·凹模接触摩擦热应力计算 | 第93-94页 |
| ·凹模摩擦接触热结构耦合 | 第94-95页 |
| ·环模凹模热传导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95-103页 |
| ·基本假设 | 第95-97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97-101页 |
| ·热-结构耦合流程 | 第101-103页 |
| ·凹模温度场分布 | 第103-110页 |
| ·模型建立及单元网格划分 | 第103页 |
| ·环模摩擦滑动接触表面温度场分布 | 第103-107页 |
| ·各参数变化对应力场的影响 | 第107-110页 |
| ·凹模摩擦表面温度分布的分形模型及最高温升预测 | 第110-115页 |
| ·凹模分形接触表面摩擦过程中温度分布 | 第110-114页 |
| ·凹模接触表面最高温度预测 | 第114-1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 7 结论 | 第117-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26页 |
| 个人简介 | 第126-127页 |
| 导师简介 | 第127-128页 |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8-129页 |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