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9-28页 |
·文冠果水分生理生态特性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 | 第20-22页 |
·植物的抗旱生理 | 第22-26页 |
·植物耗水规律受水分胁迫的影响及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植物抗旱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28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页 |
·本项目的经费来源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39页 |
·试验材料与处理 | 第31-32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2-35页 |
·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32页 |
·碳稳定同位素比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耗水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叶片保水力和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 第34页 |
·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5-37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5-36页 |
·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 | 第36-37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水分胁迫对不同种源文冠果的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9-59页 |
·水分胁迫对文冠果苗木生长的影响 | 第39-41页 |
·水分胁迫对叶片含水量和叶片保水力的影响 | 第41-53页 |
·叶片含水量 | 第41-43页 |
·叶片保水力 | 第43-53页 |
·水分胁迫对文冠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3-57页 |
·叶绿素含量的种源间差异 | 第53-54页 |
·不同水分处理间的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 第54页 |
·相同水分处理下叶绿素含量的种源间差异 | 第54-55页 |
·不同水分处理阶段的叶绿素含量的的差异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水分胁迫对不同种源文冠果 WUE 和耗水规律的影响 | 第59-81页 |
·水分胁迫对不同种源文冠果碳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 第60-65页 |
·3 个种源文冠果δ~(13)C 的差异 | 第60-61页 |
·3 个种源文冠果不同水分胁迫阶段δ~(13)C 的差异 | 第61-65页 |
·水分胁迫对不同种源文冠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65-70页 |
·3 个种源文冠果 WUE 的差异 | 第65-66页 |
·3 个种源文冠果不同水分胁迫阶段 WUE 的差异 | 第66-70页 |
·水分胁迫对 3 个种源文冠果耗水规律的影响 | 第70-79页 |
·不同水分处理下同一种源文冠果的耗水量的差异 | 第70-74页 |
·相同水分处理下文冠果不同水分处理时期的耗水量的差异 | 第74-76页 |
·相同水分处理下 3 种源间文冠果的耗水量的差异 | 第76-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水分胁迫对 3 种源文冠果叶片形态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81-99页 |
·水分胁迫对 3 个种源文冠果叶片 LMA 的影响 | 第81-83页 |
·叶片 LMA 随水分胁迫时间的变化分析 | 第81-82页 |
·叶片 LMA 的种源间差异 | 第82页 |
·不同水分处理文冠果的叶片 LMA 差异 | 第82-83页 |
·水分胁迫对 3 个种源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83-90页 |
·水分胁迫对山西种源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83-85页 |
·水分胁迫对河北种源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85-87页 |
·水分胁迫对河南种源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87-89页 |
·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的种源间差异 | 第89-90页 |
·水分胁迫对 3 个种源文冠果叶片气孔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90-96页 |
·水分胁迫对山西种源文冠果叶片气孔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90-92页 |
·水分胁迫对河北种源文冠果叶片气孔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92-93页 |
·水分胁迫对河南种源文冠果叶片气孔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93-94页 |
·文冠果叶片气孔分布特征的种源间差异 | 第94-96页 |
·小结 | 第96-99页 |
第六章 抗旱节水型文冠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9-115页 |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 3 种源文冠果苗木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99-105页 |
·文冠果苗木主成分的特征值及累计贡献率的分析 | 第100-102页 |
·文冠果苗木主成分因子分析 | 第102-103页 |
·文冠果苗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结果 | 第103-105页 |
·应用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对不同种源文冠果苗木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105-106页 |
·文冠果苗木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价结果 | 第105-106页 |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106-108页 |
·两种评价方法分别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及相关系数 | 第108-115页 |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模型 | 第108-111页 |
·应用多维坐标综合评定值建立的模型 | 第111-113页 |
·两种回归方程的比较 | 第113-11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5-125页 |
·结论 | 第115-118页 |
·文冠果的生长及生理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 第115-116页 |
·文冠果的 WUE 和耗水量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 第116-117页 |
·文冠果的叶片结构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 第117页 |
·抗旱节水型文冠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第117-118页 |
·讨论 | 第118-123页 |
·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对水分亏缺的响应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118-120页 |
·关于文冠果水分胁迫解除后的补偿生长 | 第120-121页 |
·文冠果幼苗对水分胁迫响应及胁迫解除后过程的可能模式 | 第121-122页 |
·关于植物抗旱性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研建 | 第122-123页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