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硅藻土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硅藻土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硅藻土特性分析 | 第15-19页 |
·硅藻土的开发与应用 | 第15-16页 |
·硅藻土物理性质 | 第16页 |
·硅藻土化学成分 | 第16-17页 |
·硅藻土生产工艺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硅藻土改性沥青微观机理研究 | 第19-28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19-23页 |
·硅藻土微观形貌分析 | 第19-21页 |
·硅藻土改性沥青微观形貌分析 | 第21-23页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23-26页 |
·沥青形态变化规律 | 第23-24页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硅藻土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 第28-44页 |
·硅藻土改性沥青的制备 | 第28-29页 |
·硅藻土 | 第28页 |
·基质沥青 | 第28-29页 |
·硅藻土改性沥青的三大指标试验 | 第29-32页 |
·针入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9-30页 |
·软化点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31页 |
·延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1-32页 |
·硅藻土改性沥青 SHRP 试验 | 第32-43页 |
·动态剪切流变仪(DSR)试验 | 第33-39页 |
·弯曲梁流变仪(BBR)试验 | 第39-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 第44-55页 |
·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44页 |
·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 第44-53页 |
·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 | 第45-48页 |
·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 | 第48-50页 |
·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 | 第50-53页 |
·硅藻土适宜掺量的确定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硅藻土改性剂质量控制标准与掺量检测方法研究 | 第55-78页 |
·硅藻土改性剂质量标准 | 第55-65页 |
·比表面积检测方法 | 第56-62页 |
·二氧化硅含量检测方法 | 第62-65页 |
·硅藻土掺量检测 | 第65-77页 |
·盐酸不溶物检测方法的验证 | 第66-76页 |
·盐酸不溶物检测方法适用体系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硅藻土改性沥青试验路设计与施工工艺 | 第78-86页 |
·项目试验路工程概况 | 第78页 |
·试验路段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78-80页 |
·原材料 | 第78-79页 |
·级配和油石比的确定 | 第79-80页 |
·试验路段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检验 | 第80-82页 |
·残留稳定度试验 | 第80页 |
·冻融劈裂试验 | 第80-81页 |
·车辙试验 | 第81页 |
·沥青混合料低温(-10℃)弯曲试验 | 第81-82页 |
·硅藻土改性沥青路面的施工 | 第82-85页 |
·施工前的准备: | 第82页 |
·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制及运输 | 第82-83页 |
·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 | 第83-84页 |
·开放交通 | 第84页 |
·硅藻土改性沥青路面的回访观测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