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 ·尾矿排放堆积现状 | 第11-12页 |
| ·尾矿堆积带来的危害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 ·和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包括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等 | 第14-16页 |
| ·国外利用尾矿做为建筑材料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利用尾矿做为建筑材料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铁尾矿砂、废石骨料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 第19-31页 |
| ·铁尾矿砂石骨料物相组成与粒级分布及其交互关系研究 | 第19-22页 |
| ·密云铁尾矿砂、石骨料物理力学性质 | 第22-24页 |
| ·密云铁尾矿砂石骨料的碱活性分析及抑制措施研究 | 第24-28页 |
| ·岩相分析 | 第24-27页 |
| ·砂浆棒快速法 | 第27-28页 |
| ·铁尾矿砂、石骨料的粒形特征研究 | 第28-29页 |
| ·对铁尾矿砂石作骨料的品质要求的评价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尾矿废石粗骨料的三轴特征、圆度和球度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 第31-44页 |
| ·粒形特征 | 第31-33页 |
| ·多元线性回归 | 第33-34页 |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33-34页 |
| ·参数估计 | 第34页 |
| ·DIP 技术实验流程 | 第34-36页 |
| ·备料 | 第35页 |
| ·图像采集 | 第35页 |
| ·图像处理 | 第35-36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41页 |
| ·三轴特征 | 第36-38页 |
| ·圆度 | 第38-39页 |
| ·球度 | 第39-41页 |
|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建立 | 第41-42页 |
| ·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 ·回代检验 | 第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全尾矿砂废石骨料 C80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物理力学性能及界面过渡区研究 | 第44-61页 |
| ·原材料 | 第44-46页 |
| ·水泥 | 第44页 |
| ·矿粉 | 第44-45页 |
| ·硅灰 | 第45页 |
| ·减水剂 | 第45-46页 |
| ·骨料 | 第46页 |
| ·水胶比的影响 | 第46-47页 |
| ·胶凝材料组成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尾矿骨料与其他骨料制备的混凝土工作性与力学性能对比 | 第48-57页 |
| ·骨料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抗压强度试验 | 第50-52页 |
| ·抗折强度试验 | 第52-53页 |
| ·劈裂抗拉强度实验 | 第53-56页 |
| ·弹性模量实验 | 第56-57页 |
| ·界面过渡区的研究 | 第57-59页 |
| ·不同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分析 | 第58页 |
| ·不同掺合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分析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全尾矿砂废石骨料轨枕 C80 混凝土蒸养制度优化 | 第61-69页 |
| ·蒸汽养护理论 | 第61-63页 |
| ·蒸汽养护制度的优化 | 第63-66页 |
| ·试验用配合比 | 第63页 |
| ·静停时间的影响 | 第63-64页 |
| ·恒温时间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恒温温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 ·蒸养与标养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对比 | 第66-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全尾矿砂废石骨料轨枕 C80 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研究 | 第69-80页 |
| ·试验用配合比 | 第69页 |
| ·抗氯离子渗透性 | 第69-71页 |
|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 第71-73页 |
| ·抗冻融循环 | 第73-75页 |
| ·抗碳化 | 第75-76页 |
| ·体积稳定性 | 第76-79页 |
| ·干燥收缩 | 第76-77页 |
| ·徐变 | 第77-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七章 C80 全尾矿砂废石骨料混凝土轨枕中试 | 第80-92页 |
| ·中试用混凝土原材料 | 第80页 |
| ·中试前混凝土配合比适应性试验 | 第80-83页 |
| ·混凝土轨枕中试生产工艺 | 第83-90页 |
| ·混凝土轨枕中试生产结果 | 第90-91页 |
| ·结论 | 第91-92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