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综述一 慢性心衰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 第10-20页 |
1 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名的认识 | 第10-11页 |
2 中医对慢性心衰病机的认识 | 第11-12页 |
3 慢性心衰中医辨证分型 | 第12-14页 |
4 慢性心衰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 | 第14-15页 |
5 慢性心衰病证结合的重要性 | 第15-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0页 |
综述二 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 血瘀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21-22页 |
2 气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22-23页 |
3 气虚血瘀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23页 |
4 阳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23-24页 |
5 讨论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第二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第28-52页 |
前言 | 第28-30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1 材料 | 第30页 |
2 诊断标准 | 第30-33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8页 |
1 液相色谱-质谱(LC-MS)的代谢轮廓图 | 第37页 |
2 系统稳定性考察 | 第37-39页 |
3 多元数据分析 | 第39-45页 |
4 生物途径分析 | 第45-47页 |
5 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第三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与阳虚水停证不同中医证型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第52-60页 |
前言 | 第52-54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1 多元数据分析 | 第54-57页 |
2 生物代谢途径分析 | 第57-58页 |
3 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