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偏心结构平扭耦联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研究动机 | 第9-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Push-over 的应用 | 第12-13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方法 | 第15-23页 |
| ·静力法 | 第15-16页 |
| ·反应谱振型分解法 | 第16-17页 |
| ·时程分析法 | 第17-20页 |
|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20-21页 |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3章 地震作用下偏心结构平扭效应分析 | 第23-43页 |
| ·单层偏心结构扭转分析 | 第23-35页 |
| ·质量中心的确定 | 第23-24页 |
| ·确定刚度中心 | 第24-25页 |
| ·偏心距 | 第25页 |
| ·运动方程 | 第25-26页 |
| ·相对扭转效应的影响 | 第26-30页 |
| ·对底部剪力的影响 | 第30-32页 |
| ·扭转位移比的影响 | 第32-34页 |
| ·地震波扭转分量 | 第34-35页 |
| ·多层偏心结构的扭转反应规律 | 第35-41页 |
| ·多层结构质心和刚心 | 第35页 |
| ·动力方程的建立 | 第35-37页 |
| ·地震作用计算公式 | 第37-39页 |
| ·多层偏心结构的地震扭转响应及其规律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4章 偏心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43-49页 |
| ·结构平面不规则的判断 | 第43-44页 |
| ·周期比的控制 | 第44-45页 |
| ·位移比控制 | 第45-46页 |
| ·偏心率控制 | 第46页 |
| ·结构扭转效应的控制 | 第46-47页 |
| ·各国关于偏心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 | 第46-47页 |
| ·控制办法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5章 偏心结构 push-over 分析 | 第49-65页 |
| ·push-over 方法的用途 | 第49页 |
| ·基本假定 | 第49-50页 |
| ·静力弹塑性方法的原理 | 第50页 |
|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计算模型 | 第50-54页 |
| ·结构整体分析模型 | 第50-51页 |
| ·单元分析模型 | 第51-53页 |
| ·单元塑性铰 | 第53-54页 |
| ·push-over 分析的实施 | 第54-56页 |
| ·水平荷载的加载模式 | 第54-55页 |
| ·Push-over 方法的软件实现过程 | 第55-56页 |
| ·目标位移 | 第56-59页 |
| ·位移影响系数法 | 第56-57页 |
| ·能力谱法 | 第57-59页 |
| ·实例分析 | 第59-63页 |
| ·偏心结构与对称结构对比 | 第59-61页 |
| ·不同侧向分布分析结构对比 | 第61页 |
| ·分析结果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