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导言 | 第8-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 ·现实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研究重点、难点 | 第13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1章 马克思权利观的理论渊源、形成过程与基本观点 | 第14-25页 |
| ·马克思权利观的理论渊源 | 第14-18页 |
| ·卢梭的权利观 | 第14-16页 |
| ·康德的权利观 | 第16-17页 |
| ·黑格尔的权利观 | 第17-18页 |
| ·马克思权利观的形成过程与基本特征 | 第18-22页 |
| ·马克思权利观形成的过程 | 第18-19页 |
| ·马克思权利观的基本特征 | 第19-22页 |
|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权利观的基本观点 | 第22-25页 |
| ·马克思关于权利的基本观点 | 第23-24页 |
| ·马克思关于权利产生与发展动力的思想 | 第24-25页 |
| 第2章 马克思对近代权利观唯心主义基础的颠覆 | 第25-32页 |
| ·马克思早期理性主义的权利观与法的“苦恼的疑问” | 第26-29页 |
| ·马克思早期理性主义的权利观 | 第26-27页 |
| ·法的“苦恼的疑问”的产生与解答 | 第27-29页 |
| ·近代权利观的唯心主义基础及其颠覆 | 第29-32页 |
| ·近代权利观基本内容及其唯心主义基础 | 第29-30页 |
| ·生存实践原则对近代权利观唯心主义基础的颠覆 | 第30-32页 |
| 第3章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权利的辩证分析 | 第32-41页 |
| ·资产阶级权利的历史地位 | 第32-36页 |
| ·资产阶级权利的历史进步性 | 第32-34页 |
| ·资产阶级权利的历史局限性 | 第34-36页 |
|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资产阶级权利 | 第36-41页 |
| ·所有权、自由与平等的“三位一体” | 第36-38页 |
| ·资本对劳动的占有的权利 | 第38-41页 |
| 第4章 从“历史的权利”走向“真正的权利” | 第41-52页 |
| ·政治解放与“历史的权利” | 第41-43页 |
| ·政治解放的基本规定 | 第41-42页 |
| ·市民社会与“历史的权利” | 第42-43页 |
| ·人类解放与“真正的权利”的内涵 | 第43-46页 |
| ·人类解放的基本规定 | 第44-45页 |
| ·社会化的人类与“真正的权利” | 第45-46页 |
| ·人类解放对政治解放的超越 | 第46-52页 |
| ·人类解放的实质:对资产阶级权利的扬弃 | 第46-47页 |
| ·人类解放的目标: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第47-49页 |
| ·人类解放的实现:从雇佣劳动到联合劳动 | 第49-52页 |
| 第5章 马克思权利观的当代价值 | 第52-59页 |
|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52-55页 |
| ·以权利维护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 第52-54页 |
| ·以权利塑造公民,培养公民权利意识 | 第54-55页 |
|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55-59页 |
| ·发挥国家自主性,构建市场主体所有权、平等与自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55-56页 |
| ·权利与权力的相互促进,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公平与正义 | 第56-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