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油田下坪区长2油藏稳油控水研究
| ABSTRACT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本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 第9-11页 |
| 第二章 地质特征研究 | 第11-24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1-14页 |
|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第11页 |
| ·地层层序与沉积演化 | 第11-14页 |
| ·地层特征研究 | 第14-19页 |
| ·分层方案 | 第15页 |
|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 | 第15-17页 |
| ·长 2 地层划分及剖面对比 | 第17-19页 |
| ·构造特征研究 | 第19-24页 |
| 第三章 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特征 | 第24-33页 |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4页 |
| ·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24-25页 |
|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25-27页 |
| ·储层砂体展布特征 | 第27-33页 |
| ·长 22砂体展布特征 | 第27-29页 |
| ·长 21砂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 第29-33页 |
|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33-49页 |
|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 第33页 |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3-36页 |
| ·孔隙构成及组合类型 | 第33-34页 |
| ·毛管压力曲线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 第34-36页 |
| ·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 | 第36-41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6页 |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36-41页 |
| ·储层流体性质 | 第41-42页 |
| ·原油性质及温压特征 | 第41页 |
| ·地层水性质 | 第41页 |
| ·油藏类型 | 第41-42页 |
| ·润湿性 | 第42页 |
| ·敏感性分析 | 第42页 |
| ·油水分布规律 | 第42-49页 |
| ·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 | 第43页 |
| ·鼻状隆起是油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 | 第43-47页 |
| ·油气分布受砂体叠置和裂缝的控制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油藏开发特征研究 | 第49-71页 |
| ·油田开发简历及现状 | 第49-50页 |
| ·油田生产能力分析 | 第50-53页 |
| ·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 第50页 |
| ·产量构成分析 | 第50-51页 |
| ·递减规律研究 | 第51-53页 |
| ·注水动态分析 | 第53-62页 |
| ·注水量的变化情况 | 第53-54页 |
| ·注采比的变化情况 | 第54页 |
| ·地层压力的变化情况 | 第54-55页 |
| ·吸水能力的变化情况 | 第55-56页 |
| ·见水见效特征分析 | 第56-62页 |
| ·注水开发效果分析 | 第62-67页 |
| ·先导示范区(A 区) | 第62-63页 |
| ·扩大注水区(B 区) | 第63-64页 |
| ·中部注水区(C 区) | 第64-65页 |
| ·西部注水区(D 区) | 第65-66页 |
| ·扩边完善注水区(E 区) | 第66页 |
|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第66-67页 |
| ·高含水井分析 | 第67-69页 |
| ·井网的适应性分析 | 第69-70页 |
| ·开发矛盾分析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71-75页 |
|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 第71-74页 |
|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74-75页 |
| 第七章 稳油控水对策研究 | 第75-83页 |
| ·开发潜力评价 | 第75-77页 |
| ·剩余可采储量大 | 第75页 |
| ·储层动用程度低 | 第75页 |
| ·措施潜力分析 | 第75-76页 |
| ·注入水水质分析 | 第76-77页 |
| ·稳油控水对策研究 | 第77-83页 |
| ·油藏再认识 | 第77页 |
| ·完善注水层位 | 第77-78页 |
| ·井网完善 | 第78-81页 |
| ·确保注入水水质达标 | 第81-82页 |
| ·科学计量,加强油水井管理 | 第82-83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3-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