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18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6页 |
| ·空间观测系统与地面靶场观测系统的比较 | 第16-17页 |
| ·杂散光分析软件对比 | 第17-18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 第二章 杂散光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2-40页 |
| ·粗糙表面电磁散射近似求解方法 | 第22-30页 |
| ·表面粗糙度 | 第22-24页 |
| ·随机粗糙表面基本参数 | 第24-25页 |
| ·随机粗糙表面电磁散射求解 | 第25-30页 |
| ·光波散射特性分析 | 第30-34页 |
| ·实际光波散射特性 | 第30-31页 |
| ·散射表面建模 | 第31-34页 |
| ·散射模型对杂散光分析的影响 | 第34-36页 |
| ·蒙特卡洛光线追迹方法介绍 | 第36-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光学系统中杂散光特性分析 | 第40-68页 |
| ·杂散光的来源与分类 | 第40-42页 |
| ·光学系统外部杂散光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42-49页 |
| ·靶场环境分析 | 第42-45页 |
| ·外部杂散光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 ·外部杂散光分析实例 | 第46-49页 |
| ·光学系统鬼像、冷反射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49-60页 |
| ·鬼像的分析方法 | 第50-57页 |
| ·冷反射分析方法 | 第57-60页 |
| ·光学系统内部热辐射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60-66页 |
| ·红外光学系统热辐射模型 | 第60-63页 |
| ·红外光学系统热辐射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 ·红外光学系统热辐射分析实例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四章 杂散光对光学系统探测能力的影响 | 第68-88页 |
| ·表征光学系统杂散光抑制能力的方法 | 第68-73页 |
| ·光学系统杂散光系数 | 第68-70页 |
| ·光学系统 PST | 第70-71页 |
| ·光学系统杂散光系数与 PST 之间的关系 | 第71-73页 |
| ·表征光学系统探测能力的方法 | 第73-80页 |
| ·光学系统 MTF | 第73-76页 |
| ·探测信噪比 | 第76-78页 |
| ·星等 | 第78-80页 |
| ·光学系统杂散光抑制能力和探测能力的关系 | 第80-87页 |
| ·PST 与 MTF 的关系 | 第80-85页 |
| ·PST 与 SNR 关系 | 第85-86页 |
| ·PST 与星等的关系 | 第86-87页 |
| ·小结 | 第87-88页 |
| 第五章 光学系统中杂散光抑制技术研究 | 第88-112页 |
| ·光学系统外部杂散光抑制方法的研究 | 第88-103页 |
| ·光学系统外遮光罩及挡光环设计 | 第88-96页 |
| ·折反式光学系统内遮光罩设计 | 第96-100页 |
| ·光学系统消杂光光阑设计 | 第100页 |
| ·仿真验证 | 第100-103页 |
| ·光学系统内部鬼像、冷反射抑制方法的研究 | 第103-109页 |
| ·结构法抑制鬼像 | 第103-107页 |
| ·图像法消除鬼像 | 第107-109页 |
| ·冷反射的抑制方法 | 第109页 |
| ·光学系统内部热辐射抑制方法的研究 | 第109-111页 |
| ·控制温度法 | 第109-110页 |
| ·温阑抑制方法 | 第110-111页 |
| ·小结 | 第111-112页 |
| 第六章 复杂光学系统设计及其杂散光分析与抑制技术研究 | 第112-142页 |
| ·光学系统初设计 | 第112-124页 |
| ·可见光光学分系统设计 | 第114-118页 |
| ·中波红外光学分系统设计 | 第118-121页 |
| ·长波红外光学分系统设计 | 第121-124页 |
| ·消杂光结构设计 | 第124-130页 |
| ·可见光与长波红外分系统消杂光结构设计 | 第125-129页 |
| ·中波红外分系统消杂光结构设计 | 第129-130页 |
| ·可行性分析 | 第130-140页 |
| ·Tracepro 中模型的建立 | 第130-133页 |
| ·杂散光能量分析 | 第133-137页 |
| ·成像质量估算 | 第137-140页 |
| ·小结 | 第140-142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2-1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6-158页 |
| 作者简介与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