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1 导论 | 第15-22页 |
·选题背景 | 第16-19页 |
·经济转型期给业余体操训练普及带来的影响 | 第16-17页 |
·改革开放给业余体操训练普及带来的影响 | 第17-18页 |
·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面临的窘迫 | 第18页 |
·国外业余体操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选题意义 | 第19-20页 |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 第21-22页 |
·研究重难点 | 第21页 |
·研究重点 | 第21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21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在选题方面有着较强时代性和极佳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在研究的视角、内容以及领域上有所创新 | 第2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2-33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2-28页 |
·我国体操运动理论与实践探索 | 第22-24页 |
·业余体操发展现状研究 | 第24-26页 |
·业余体操的学训问题研究 | 第26-28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8-30页 |
·国内外比较综述 | 第30-32页 |
·文献述评 | 第32-3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文献法 | 第33-34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34-35页 |
4 业余体操训练相关概念定界 | 第35-38页 |
·业余体育训练的相关概念分析 | 第35-36页 |
·业余体操训练的界定 | 第36页 |
·业余体操训练的人群界定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5 中国业余体操训练现状分析 | 第38-65页 |
·中国业余体操训练的规模 | 第38-46页 |
·中国业余体操训练的人数 | 第38-41页 |
·我国业余体操训练的资金投入 | 第41-43页 |
·我国业余体操训练的场地设施 | 第43-46页 |
·中国业余体操训练的教练员结构分析 | 第46-52页 |
·我国业余体操训练的教练员年龄构成 | 第47-48页 |
·我国业余体操训练的教练员学历构成 | 第48-49页 |
·我国业余体操训练的教练员职称构成 | 第49-51页 |
·我国业余体操训练的教练员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
·中国业余体操训练的参训人员结构分析 | 第52-58页 |
·中国业余体操训练的参训人员人数现状分析 | 第53-54页 |
·中国业余体操训练的参训人员学习现状分析 | 第54-56页 |
·中国业余体操训练的参训人员日常管理分析 | 第56-58页 |
·中国业余体操训练的比赛组织现状分析 | 第58-63页 |
·业余体操训练的比赛组织情况 | 第60-62页 |
·业余体操比赛组织的竞赛种类 | 第60-61页 |
·业余体操比赛组织的竞赛场次 | 第61-62页 |
·业余体操竞赛组织存在的问题 | 第62-63页 |
·组织竞赛活动次数少,形式单一,规格不高 | 第62页 |
·业余体操竞赛尚未形成产业化、商业化 | 第62-63页 |
·体育传统学校业余体操竞赛的普及尚未形成规模 | 第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规模方面 | 第63-64页 |
·教练员结构方面 | 第64页 |
·参训人员结构分析方面 | 第64-65页 |
·竞赛组织方面 | 第65页 |
6 美国业余体操训练现状分析 | 第65-85页 |
·美国业余体操训练的规模 | 第67-73页 |
·美国学校体操及俱乐部体操场馆建设现状 | 第68-71页 |
·美国业余体操训练资金来源情况 | 第71-73页 |
·美国业余体操训练的教练员分析 | 第73-76页 |
·美国业余体操教练员规模现状 | 第73-74页 |
·美国业余体操教练员培训现状 | 第74-75页 |
·美国业余体操教练员学历教育现状 | 第75-76页 |
·美国业余体操训练的参训人员分析 | 第76-79页 |
·美国业余体操训练的参训人员规模 | 第77页 |
·美国业余体操训练的参训人员学习情况 | 第77-78页 |
·美国业余体操训练的参训日常管理情况 | 第78-79页 |
·美国业余体操训练的比赛组织分析 | 第79-83页 |
·美国业余体操竞赛组织的种类 | 第80-82页 |
·美国业余体操竞赛组织的比赛场次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美国业余体操规模方面 | 第83-84页 |
·美国业余体操教练员方面 | 第84页 |
·美国业余体操参训人数方面 | 第84页 |
·美国业余体操每年举办体操竞赛的种类和场次方面 | 第84-85页 |
7 中美两国业余体操训练现状的比较 | 第85-98页 |
·中美两国业余体操训练现状的比较 | 第85-92页 |
·中美业余体操训练的规模比较 | 第85-87页 |
·中美业余体操教练员结构的比较 | 第87-89页 |
·中美业余体操参训人员结构的比较 | 第89-90页 |
·中美业余体操竞赛组织的比较 | 第90-92页 |
·中美业余体操训练之共性及原因分析 | 第92-94页 |
·共性 | 第92-93页 |
·目标存在着相同性 | 第92-93页 |
·形式和作用的相同性 | 第93页 |
·原因分析 | 第93-94页 |
·中美两国业余体操训练之差异及原因分析 | 第94-98页 |
·差异 | 第95-97页 |
·历史性的差异 | 第95页 |
·体制的差异 | 第95-96页 |
·方式上存在的差异 | 第96-97页 |
·原因分析 | 第97-98页 |
·社会经济 | 第97页 |
·文化教育 | 第97-98页 |
·价值观 | 第98页 |
8 美国业余体操的普及和提高给予我国的启示 | 第98-101页 |
·体操普及规模与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 | 第98-99页 |
·冲破体制枷锁,寻求多元化的民间资本 | 第99页 |
·挖掘我国业余体操潜在资源,发展项目开展多样性 | 第99页 |
·铸造体操精品体育竞赛,增强业余体操训练的影响力 | 第99-100页 |
·加强中小学业余体操体育教育,培养和提高其健康教育意识 | 第100-101页 |
9 结论与建议 | 第101-108页 |
·结论 | 第101-104页 |
·中美业余体操训练的人数、资金等发展规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 第101-102页 |
·教练员整体综合素质是提高中美业余体操训练水平主要因素 | 第102页 |
·参训人员结构是影响两国业余体操发展规模的关键 | 第102-103页 |
·业余体操竞赛组织方式是提高两国普及率的关键因素 | 第103-104页 |
·建议 | 第104-108页 |
·借鉴美国普及较好的经验,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 | 第104-105页 |
·加强教练员、参训人员的文化教育 | 第105页 |
·培养开放式的国际情怀,增强民众的“全球意识” | 第105-106页 |
·充分发挥业余体操训练竞赛组织的杠杆作用 | 第106页 |
·拓宽业余体操训练全民健身运动的活动载体 | 第106-107页 |
·发挥学校体操课主渠道作用 | 第107页 |
·树立正确的体操健身教育价值观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在研究生阶段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