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语一览表 | 第13-14页 |
引言 | 第14-17页 |
第一部分 建立去双前肢直立诱导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 | 第17-34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中文摘要 | 第18-1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2页 |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19页 |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 第20页 |
·取材及标本制备 | 第20-21页 |
·形态学检测 | 第21页 |
·HE+阿尔新兰复染 | 第21页 |
·甲苯胺蓝染色 | 第21页 |
·藏红固绿染色 | 第21页 |
·免疫荧光检测 | 第21-22页 |
·统计方法 | 第22页 |
2 结果 | 第22-28页 |
·动物情况 | 第22-23页 |
·动物一般情况 | 第22页 |
·动物行为习性观察结果 | 第22-23页 |
·胸锁乳突肌、颈夹肌 HE+阿尔新兰复染观察 | 第23-24页 |
·颈椎间盘形态学改变 | 第24-26页 |
·HE+阿尔新兰复染的形态学改变 | 第24-25页 |
·甲苯胺蓝染色的形态学改变 | 第25页 |
·藏红固绿染色的形态学改变 | 第25-26页 |
·免疫荧光改变 | 第26-28页 |
·COLX 免疫荧光测定 | 第26-27页 |
·COLⅠ免疫荧光测定 | 第27-28页 |
3 结论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33页 |
·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直立状态与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 第30-31页 |
·CollagenⅠ与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 第31-32页 |
·CollagenⅩ与颈椎间盘退变过程的关系 | 第32-33页 |
第一部分研究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部分 骨痹合剂干预去双前肢直立诱导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机制研究 | 第34-61页 |
前言 | 第34-35页 |
中文摘要 | 第35-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6-38页 |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36页 |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 第37页 |
·去双前肢直立大鼠模型建立 | 第37页 |
·给药方法 | 第37页 |
·取材及标本制备 | 第37页 |
·形态学检测:颈椎标本 HE+阿尔新兰复染、甲苯胺蓝染色、藏红固绿染色(方法同前) | 第37-38页 |
·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同前) | 第38页 |
·统计方法 | 第38页 |
2 结果 | 第38-55页 |
·动物一般情况 | 第38页 |
·6 月龄颈椎间盘形态学改变 | 第38-41页 |
·6 月龄 HE+阿尔新兰复染的形态学改变 | 第38-39页 |
·6 月龄甲苯胺蓝染色的形态学改变 | 第39-40页 |
·6 月龄藏红固绿染色的形态学改变 | 第40-41页 |
·6 月龄免疫荧光改变 | 第41-46页 |
·6 月龄 COLX 免疫荧光测定 | 第41-44页 |
·6 月龄 COLⅠ免疫荧光测定 | 第44-46页 |
·9 月龄颈椎间盘形态学改变 | 第46-49页 |
·9 月龄 HE+阿尔新兰复染的形态学改变 | 第46-47页 |
·9 月龄甲苯胺蓝染色的形态学改变 | 第47页 |
·9 月龄藏红固绿染色的形态学改变 | 第47-49页 |
·9 月龄免疫荧光改变 | 第49-53页 |
·9 月龄 COLX 免疫荧光测定 | 第49-50页 |
·9 月龄 COLⅠ免疫荧光测定 | 第50-53页 |
·6 月龄胸锁乳突肌、颈夹肌 HE+阿尔新兰复染观察 | 第53-54页 |
·9 月龄颈夹肌 HE+阿尔新兰复染观察 | 第54-55页 |
3 结论 | 第55-57页 |
4 讨论 | 第57-60页 |
·直立体位与中医“肾与骨”的相关理论 | 第57页 |
·痹证与颈椎病的相关理论 | 第57-58页 |
·骨痹合剂与中医“痹证”的相关理论 | 第58-60页 |
第二部分研究小结 | 第60-61页 |
全文研究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综述: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66-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