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叶菊多倍体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 ·甜叶菊及甜菊糖甙的研究概述 | 第10-15页 |
| ·甜叶菊概述 | 第10-11页 |
| ·甜菊糖甙的特性及应用 | 第11-12页 |
| ·甜菊糖甙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甜菊糖甙的生物合成基本过程 | 第12-14页 |
| ·甜菊糖甙生物合成中关键基因的研究 | 第14-15页 |
| ·植物多倍体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多倍体的特征特性 | 第15-17页 |
| ·巨大性 | 第15-16页 |
| ·有机营养成份含量增高 | 第16页 |
| ·育性下降 | 第16页 |
| ·抗逆性强 | 第16-17页 |
| ·多倍体的诱导方法 | 第17-18页 |
| ·多倍体的鉴定 | 第18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18页 |
| ·细胞学鉴定 | 第18页 |
| ·染色体计数法 | 第18页 |
| ·多倍体诱导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甜叶菊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 ·种子浸泡法诱导甜叶菊多倍体 | 第2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 ·器材与试剂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 ·离体茎段浸渍法诱导甜叶菊多倍体 | 第21-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 ·器材与试剂 | 第21-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 ·不定芽诱导 | 第22页 |
| ·培养条件 | 第22页 |
| ·继代培养 | 第22页 |
| ·离体茎段秋水仙素诱导 | 第22页 |
| ·侧芽生根 | 第22页 |
| ·移栽 | 第22-23页 |
| ·甜叶菊同源四倍体的鉴定分析 | 第23-24页 |
| ·形态学观察 | 第23页 |
| ·细胞学观察 | 第23页 |
| ·染色体计数 | 第23-24页 |
| ·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 | 第24页 |
| ·甜叶菊基因的表达量测定 | 第24-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 ·酶及生化试剂 | 第24页 |
| ·定量 PCR 引物设计和合成 | 第24-25页 |
|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的配制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 ·甜叶菊总 RNA 的提取 | 第25-26页 |
| ·RNA 的反转录 | 第26-27页 |
| ·引物特异性检测 | 第27页 |
| ·荧光定量 PCR | 第27-28页 |
|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1页 |
| ·秋水仙素对甜叶菊的诱导效应 | 第29-33页 |
| ·秋水仙素对甜叶菊种子的诱导效应 | 第29页 |
| ·秋水仙素处理对甜叶菊离体茎段的诱导效应 | 第29-31页 |
| ·秋水仙素处理对甜叶菊茎段侧芽成苗及生根的影响 | 第31-33页 |
| ·甜叶菊同源四倍体的鉴定及特性分析 | 第33-37页 |
| ·形态特征 | 第33-35页 |
| ·气孔和保卫细胞 | 第35页 |
| ·染色体观察 | 第35-36页 |
| ·叶绿素相对含量比较 | 第36-37页 |
| ·甜菊糖甙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 | 第37-41页 |
| ·甜叶菊总 RNA 的电泳检测 | 第37-38页 |
| ·引物特异性的检测 | 第38-39页 |
| ·甜菊糖甙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第39-41页 |
| 4 讨论 | 第41-44页 |
| ·多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第42页 |
| ·甜菊糖甙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 | 第42-44页 |
| 5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附录一 | 第51-53页 |
| 附录二 | 第53-54页 |
| 个人简介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