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14页 |
·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概况 | 第7-9页 |
·稻瘟病的起源及分布 | 第7页 |
·稻瘟病的病原及发病特点 | 第7-8页 |
·稻瘟病的浸染循环 | 第8页 |
·稻瘟病病害发生的机理和条件 | 第8页 |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 第8-9页 |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其致病性分化的研究 | 第9-11页 |
·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概况 | 第9页 |
·稻瘟病菌致病型的研究 | 第9-10页 |
·稻瘟病菌致病分子机制 | 第10页 |
·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多样性 | 第10-11页 |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鉴定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11页 |
·水稻抗稻瘟病的抗性类型多样性 | 第11-12页 |
·水稻抗病性的遗传及其丧失的原因 | 第12页 |
·稻瘟病菌抗药性的研究 | 第12页 |
·江西省稻瘟病菌抗药性的研究 | 第12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江西省水稻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 | 第14-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6页 |
·供试材料 | 第14页 |
·稻瘟病菌菌株的单孢分离与培养 | 第14-15页 |
·抗稻瘟病水稻幼苗的培育 | 第15页 |
·稻瘟病菌孢子的制备 | 第15页 |
·稻瘟病菌在水稻幼苗上接种培养 | 第15页 |
·致病性的测定 | 第15页 |
·致病率与毒力频率的计算 | 第15-16页 |
·稻瘟病病情的调查 | 第1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6-21页 |
·稻瘟病菌菌株对供试水稻抗病基因的致病性 | 第16页 |
·稻瘟病菌群体对 30 个已知主要抗瘟基因水稻品种的毒力频率 | 第16-18页 |
·江西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群与优势小种 | 第18-19页 |
·江西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地理分布 | 第19-21页 |
·讨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水稻主要抗瘟基因对江西省稻瘟病菌的群体抗性分析 | 第22-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接种体制备 | 第22页 |
·致病性的测定 | 第22-23页 |
·抗性频率(RF)计算 | 第23页 |
·统计分析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供试抗瘟基因对江西省稻瘟菌群体的抗性分析 | 第23-24页 |
·7 个抗瘟基因对江西省稻瘟菌 25 个生理小种的抗性频率 | 第24-25页 |
·30 个抗瘟基因对江西省稻瘟病菌亲和性聚类分析 | 第25-26页 |
·7 个抗瘟基因抗病性的聚类分析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江西省稻瘟病菌对春雷霉素和稻瘟灵的抗药性研究 | 第29-3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9-32页 |
·供试药剂 | 第29页 |
·供试病原菌 | 第29页 |
·平板的制备 | 第29页 |
·抗药性测定 | 第29-30页 |
·抑菌圈的测量及菌丝生长抑制率的计算 | 第30页 |
·Ec50值的计算与抗性水平的划分 | 第30-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稻瘟病菌对春雷霉素与稻瘟灵的 Ec50值的测定 | 第32-34页 |
·敏感基线的建立 | 第34-35页 |
·江西省稻瘟病菌对春雷霉素与稻瘟灵的交互抗性分析 | 第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本文结论 | 第36-37页 |
创新之处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