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国外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第三章 低碳经济理念对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 | 第17-25页 |
·低碳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及其趋势 | 第17-21页 |
·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形成 | 第18-19页 |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1-23页 |
·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内涵 | 第21页 |
·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相互联系 | 第21-23页 |
·低碳经济理念对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 第23-25页 |
第四章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实证分析 | 第25-36页 |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 第25-29页 |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建设的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明显 | 第29-30页 |
·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条件良好 | 第30-31页 |
·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的传统经验较为丰富 | 第31-32页 |
·黄河三角洲与国内外不同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之比较 | 第32-34页 |
·国内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典型发展模式 | 第32页 |
·国外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典型发展模式 | 第32-33页 |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 第33页 |
·黄河三角洲与国内外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比较 | 第33-34页 |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 第34-36页 |
·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 第34-35页 |
·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建设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综合效益 | 第35页 |
·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广能够加强农业现代化进程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 第36-39页 |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 第36页 |
·农民科学文化和技术素质较低 | 第36-37页 |
·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技术发展不足 | 第37页 |
·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较弱 | 第37-39页 |
第六章 基本结论及促进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9-43页 |
·本文的基本结论 | 第39页 |
·促进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9-43页 |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大防治与惩罚力度 | 第39-40页 |
·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强化人们发展新型农业意识 | 第40页 |
·构建新型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技术水平 | 第40-41页 |
·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41页 |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多种模式 | 第41-42页 |
·扩大国内外地区间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经济技术合作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