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第12-15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12-15页 |
|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12页 |
| ·诊断标准 | 第12页 |
| ·中医证候分类 | 第12-13页 |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3页 |
|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 | 第13-14页 |
| ·终止试验标准 | 第14-15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 1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 ·治疗组 | 第15-16页 |
| ·取穴原则 | 第15页 |
| ·具体操作 | 第15-16页 |
| ·观察组 | 第16页 |
| 2 观察方法 | 第16页 |
| 3 观察指标 | 第16-17页 |
| 4 视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 5 检测仪器 | 第17页 |
| 6 统计学处理 | 第17-19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 1 一般临床资料 | 第19-21页 |
| ·性别 | 第19页 |
| ·眼别 | 第19页 |
| ·年龄 | 第19-20页 |
| ·病程 | 第20页 |
| ·病因 | 第20-21页 |
| ·证候 | 第21页 |
| 2 临床疗效 | 第21-24页 |
|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 第21-22页 |
|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 第21-22页 |
| ·两组治疗前后视野MD值分析 | 第22页 |
| ·两组治疗前后VEPp_(100)潜时分析 | 第22页 |
| ·两组间视功能各观察指标疗效比较 | 第22-24页 |
| ·视力疗效对比 | 第23页 |
| ·改善视野MD值疗效对比 | 第23页 |
| ·改善VEPp_(100)潜时疗效对比 | 第23-24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24-36页 |
| 1 祖国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 第24-29页 |
| ·对病名的认识 | 第24页 |
|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4-26页 |
| ·祖国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治疗 | 第26-29页 |
| ·中药治疗 | 第26-27页 |
| ·针刺治疗 | 第27页 |
| ·穴位注射治疗 | 第27-28页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28页 |
| ·其他综合疗法 | 第28-29页 |
| 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第29页 |
| 3 现代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 第29-31页 |
| ·视神经萎缩的病因病理及分类 | 第29-31页 |
| ·病因 | 第29-30页 |
| ·病理改变 | 第30页 |
| ·分类 | 第30-31页 |
| ·现代医学对视神经萎缩的治疗 | 第31页 |
| 4 临床各检测指标的选择 | 第31-32页 |
| 5 关于综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作用机理 | 第32-36页 |
| ·针刺治疗的作用分析 | 第32页 |
| ·主穴功效分析 | 第32-33页 |
| ·离子导入原理及其作用机理 | 第33-34页 |
| ·中药归红注射液的药理学分析及静滴肌注药物功效 | 第34-36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六部分 问题与展望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综述 | 第42-48页 |
| 附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