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框架结构破坏形式 | 第8-10页 |
·框架柱 | 第8-9页 |
·框架梁 | 第9-10页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屈服破坏机制 | 第10-11页 |
·抗震分析理论 | 第11-12页 |
·静力理论 | 第11-12页 |
·动力理论 | 第12页 |
·反应谱理论 | 第12页 |
·Push-over 分析方法及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静力非线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在我国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页 |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在我国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规范对结构破坏机制控制方法对比 | 第15-23页 |
·各国规范抗震设计方法对比 | 第15-16页 |
·各国规范对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规定 | 第16-18页 |
·各国规范层间位移限值的规定 | 第18-20页 |
·各国规范框架柱轴压比的控制 | 第20-23页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PKPM 计算 | 第23-31页 |
·结构分析模型 | 第23-25页 |
·SATWE 参数取值和计算 | 第25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25-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框架破坏机制的 Push-over 分析 | 第31-64页 |
·静力 Push-over 分析方法 | 第31-46页 |
·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的定义 | 第31页 |
·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的原理 | 第31-32页 |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一般过程 | 第32-33页 |
·Push-over 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的结构计算模型 | 第33页 |
·塑性铰理论及计算 | 第33-45页 |
·侧向荷载 | 第45-46页 |
·模态分析 | 第46-48页 |
·SAP2000 中反应谱参数转换 | 第48-50页 |
·Push-over 分析 | 第50-62页 |
·工况 1 的分析 | 第50-54页 |
·工况 2 的分析 | 第54-56页 |
·工况 3 的分析 | 第56-59页 |
·工况 4 的分析 | 第59-62页 |
·基底剪力和顶点位移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框架破坏机制的动力时程分析验证 | 第64-70页 |
·时程分析的概念、理论和步骤 | 第64-65页 |
·地震反应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天津波作用下塑性铰的形成和发展 | 第65-67页 |
·CPC-TOPANGA CANYON_74 波作用下塑性铰的形成和发展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